三大“不等式”困扰文化企业 “糊涂账”说不清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文化企业正面临三大不对等:“家底统计”不对等、政策享受不对等、产业发展与人才储备不对等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广东、浙江、江西、江苏等地采访发现,在文化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之时,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开始出现三大“不等式”:“家底统计”不对等、政策享受不对等、产业发展与人才储备不对等。

    首先,近两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堪称“轰轰烈烈”,可竞争对手到底有多少、产业规模究竟有多大,却成了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

    浙江湖州市对本地文化企业的一项统计曾得出三个结果: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为1083家,文化产业增加值13.72亿元;市文广新闻局调研摸底的数据显示,文化企业法人单位为4852家,产业增加值26.93亿元;市县区汇总的统计是全市文化企业1974家,产业增加值15.6亿元。

    这种统计数据上的尴尬在我国多个省份都存在。据广东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5%的广东,民营文化企业功不可没,可民营企业规模到底有多大,具体统计数据却没有,只能大略估计。

    业内人士指出,统计数据不对等,固然有一些客观因素,如当前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认知度还不高,文化类企业经营变数大,难以获取准确信息等,但也暴露出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制度不健全、人为多报或漏报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去年一项全国性调研发现,文化产业数据统计存在很大偏差,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口径标准不一和漏报虚报现象。该院院长范周认为,统计数据是政府实施政策调控的重要抓手,“家底不清”反映出我国亟须提高文化产业界定、分类和统计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同时有必要对文化企业的统计办法进行重新修订,让统计数据能够真实反映产业的发展规模与趋势,从而便于政策引导。

    广州一位文化产业投资分析人士认为,除口径不一外,政府各分管部门作为申报主体时,往往为维护各自利益,有意无意地对数据作不同要求,也是造成数据失真、互相脱节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工业领域曾出现过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不对等国民待遇”,正被“复制”到文化产业领域。

    江西省一家从事影视文化产业的民营公司,近几年独立完成多部主旋律电影,获得诸多荣誉,成为当地产业界一大品牌。但据董事长回忆,在他听说不如自己的作品获得省里上百万元奖励后,曾多次去有关部门申请,结果人差点哭了,也没拿到一分钱奖金。

    除奖励不能一视同仁外,补贴同样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曾在去年收购美国国际卫视、把中国文化送到美国千家万户的俏佳人传媒,是一家提供音像、影视、动漫及演艺制作与传播的民营综合类文化企业。公司副总裁孙太泉表示,现在节目走出去最大的瓶颈是译制,虽然国家在译制方面有补助,可申请太难,而且从惯例看,只补国企不补民企,全省几年间只申请到一个项目,且用于国有文化大企业。

    在财税政策上,民营企业也难享“国民待遇”。浙江东阳市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财务总监何美飞说:“同是影视文化企业,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可以直接清单入账,从财务核算到税收都有优惠政策;虽然我们现在的清单入账刚刚被承认,可这是四年多时间艰难沟通的结果。”业内人士透露,包括横店在内的大多数民营影视企业,都在沿用工业企业的财务制度,“这是很不合理的”。

    再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意识到,文化产业界不但需要会唱会跳的文艺人才,更需要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而高端人才的缺乏,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显得很不合拍。

    以创意人才为例,北京、上海等地统计数据显示,这两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不足1‰;而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

    南京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顾江认为,以民营企业为例,我国文化产业没有出现如民营电器行业中的苏宁、国美这样的“航母”,关键在于缺乏文化产业的“CEO”。另据杭州市调查,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加工环节的人员较多,中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意、营销、策划等专业人才缺乏。

    “我们企业就感觉人才捉襟见肘,就以我这个社长来说,同其他产业的经营者相比就显得逊色许多。”《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说。金城等人建议,国家应建立培养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的机制,如成立类似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样的文化产业人才高端研究院,设立文化产业专项人才资金,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格局,加强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