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山东全力振兴文化产业 西藏坚持实施文化惠民

来源: 人民日报

山东全力振兴文化产业

    5年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

    设立10亿元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建10个年产值过百亿产业园区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逐步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这是山东省近日确定的《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的目标之一。7月26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的目标任务。

    “要从经济社会全局来认识和把握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像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像重视工业农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这样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2004年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新增近百亿元,年均增长20%,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高于同期GDP增幅。

    山东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26家出版社、129家新华书店、125家电影公司电影院、4家影视剧制作机构、2家电影制片厂、14家国有文艺院团全部转制为企业。下一步,山东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山东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农家书屋2.5万多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291个,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9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已覆盖全部建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提前实现“村村通”目标。近年来,山东推出的《闯关东》、《南下》、《沂蒙》、《孔子》等影视作品享誉全国。今后,山东将加强品牌运作和经营,打造富有齐鲁特色、体现中国气派的知名文化品牌。

    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山东将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内容、动漫和网络游戏等十大产业,重点扶持发展100个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比较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3—5年内建设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0个、过20亿元的园区(基地)100个。在资金扶持方面,设立总规模为10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去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7000万元。另外在税收方面、土地使用方面、金融支持方面都有诸多优惠扶持政策。 

    西藏坚持实施文化惠民

    推进上千自然村广电“村村通”

    建成地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

    建制村年底农家书屋全覆盖

    让所有农牧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是西藏自治区坚持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无论是在城镇还是牧区草原,西藏农牧民都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多种文化服务。

    在雪域高原实施“村村通”,施工困难,费用高。全区广电系统职工艰苦奋战6年,投入资金近1.8亿元,建起了7300多座广播收转站、电视单收站、小型村级有线电视站等5种不同类型的机站,终于在5年前实现了全区所有建制村通广播电视。目前已开通藏语、康巴语电视广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实现了当天译播。目前,西藏全区广电系统正在人口在150人以上的上千个自然村开展“村村通”工程。 

    西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5年来,累计投入近1.7亿元,建起了64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81座乡镇综合文化站、300多座建制村文化室。建起了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和44座县支分中心,初步形成了地、县、乡、村四级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今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实现全区覆盖。各县、乡文化中心开展了多种农牧业适用技术和电脑技术培训,培训3000余人次,发放《肉牛、肉羊养殖技术》等科教光盘数百张,为近8万农牧民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技术资料。

    如今,无论是在村庄还是牧民的聚居点,农牧民看一场电影已不是一件难事。全区已有近500支乡镇电影放映队。“十一五”期间,国家拨款为西藏购买了100多辆流动放映车,自治区电影公司也出资100万元为各地放映队购买了60辆双力轻卡拖拉机,结束了农村放映队人背马驮的历史。为了将更多的新片译成藏文,国家和自治区共拨出近900万元专款,为区电影公司配备了专门的译制设备。目前,农村放映队80%已使用数字放映设备。

    “有了农家书屋,我这个塑料大棚收入一年比一年好。”米林县南伊乡村民洛桑介绍。近3年来,西藏建立了近700个农家书屋。今年,中央和西藏地方财政又下拨了2640万元农家书屋建设资金,再建1320个农家书屋,为每个书屋都配备500种以上的各类图书和1500多册的音像资料。年底,农家书屋将覆盖西藏所有建制村。 

    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二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除了物质生产力,文化也日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它不仅涵养着国家的软实力,也成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包括文化在内的各方面体制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文化领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还比较深,文化体制改革起步也相对滞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国内看,传统文化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掌握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国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来看,文化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尖锐复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加强烈的改革发展意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培育文化这一朝阳产业,着力文化建设,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抢占文化传播的主导权;振兴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争取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已经具备。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只要充分利用文化发展反经济周期的特点,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性机遇”,通过改革充分释放文化生产力,就能够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乘势而上。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镌刻着文化发展的烙印。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的深刻变革,文化体制改革事关重大。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改革,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化百花盛开、蓬勃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