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山城,暑热难耐。重庆演艺集团总裁张乐却顾不上休假避暑,忙着组织公司的演出团队加紧排练。“8月中旬上海世博会‘重庆演出周’有我们的曲艺和杂技节目,9月我们还要推出一台大型文艺晚会《红岩三叠》。”张乐说,尽管很忙很累,但大家心情愉快,“两年之内我们有信心成为重庆一流、西部知名的演艺企业!”
演艺集团发展壮大,是重庆市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果的一个例证。作为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地区,重庆市认真贯彻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坚定不移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重庆在探索创新中不断优化改革方案,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重庆市有歌舞团、川剧院、歌剧院(交响乐团)、杂技艺术团、曲艺团、越剧团、京剧团、话剧团等8家市级文艺院团。如何从本地实际出发,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快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重庆市提出了“一团一策”分类实施组建演艺集团等改革方案,并不断细化完善。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改办主任樊伟介绍,最终确定的改革方案包括四种类型:一是通过整合资源推进改革,将重庆杂技艺术团、重庆市曲艺团、重庆市越剧团3家院团与重庆市演出管理处(公司)全部资产合并,整合各类艺术资源和市场要素,组建成立了重庆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实施4家单位转企改制;二是依托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改革,将重庆市京剧团、重庆市话剧团人财物整体划入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依托文化旅游,深化剧团资源与红色资源的整合,实施转企改制;三是加快转企院团的公司制改革,重点是推动重庆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改进经营方式,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艺术创作和生产机制;四是深化事业体制院团的机制改革,重庆市川剧院、重庆市歌剧院(交响乐团)暂时保留事业体制,实行企业化经营,在面向市场、面向群众中增强活力、改进服务。
重庆在投入保障中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政策保障是关键。为平稳推进改革进程,重庆市委、市政府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措施,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配套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为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按有关规定移交其他机构管理,离退休待遇政策和经费渠道不变;转企后新进人员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一律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完善人员分流安置政策。针对文艺院团普遍存在的底子薄、包袱重、市场发展能力弱等问题,重庆市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真正实现了财政投入“不减反增”。每个院团转制时,市财政一次性给予400万元改革配套经费,用于解决院团改制遗留问题和添置必要的演出设备,保障院团的后续发展。
重庆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在活力焕发中日趋显现改革成果。“2005年,我们全年演出收入仅270万元,到2009年全年演出收入达1050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也从2005年的1.6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3.4万元。”谈起转制前后的变化,重庆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欣深有感触。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说,改革让重庆市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面向市场谋发展、服务群众求效益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增强,艺术生产力得到解放,演艺领域焕发创新活力。重庆市话剧团、重庆市京剧团以转企改制为契机,紧紧依托红色资源,加大艺术创作力度,启动了话剧《红岩歌声》、《辛亥大都督》,京剧《金锁记》等一批剧目的二度创排。其中,展演剧《红岩风》目前已在重庆公演了10场,受到广泛好评。
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方向正确,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向兴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首要的一条就是明确改革的正确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一重要指导思想,鲜明地指出了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就在于我们找到了科学的改革路径。这就是明确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相混淆,事业的职能和企业的功能相混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个体制弊端,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方面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始终坚持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就能够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所以在一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还在于我们找准了工作的着力点。这就是把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加快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作为重点,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以解决。传统文化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活力不强、动力不足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不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我国文化发展就会失去生机活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不坚持以人为本,不从群众需要出发,文化产品就会出现“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现象。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紧紧抓住这个着力点,我们就会不断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文化体制改革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越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深化改革,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把握正确方向。只要我们方向上清晰明确、行动上坚定不移,就必定能够顺利推进改革、加快文化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