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统计,全国今年前5个月累计备案制作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剧目数量达到261部和274253分钟,同比增长66.24%和88.26%。然而,在动画制作生产大幅增长的同时,不少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时长也在快速膨胀,有的甚至凌晨时分仍在播出少儿动画片,引起了不少家长和媒体的质疑。
“补贴”导致产量“虚胖”
中国动漫近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拉动,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各种奖励、补贴措施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以电视动画为例,自2004年以来电视动画产量一直持续快速增长,最初3年几乎是翻番递增,最近3年也均保持了24%以上的增长率。结果是,2008年国产电视动画片产量达到13万分钟,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动画生产大国。
数量与速度,不知不觉间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和动画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甚至以此为政绩或攀比。这种“近视”心态,既使现有奖励、补贴政策难以切中“要害”,又令不少急功近利的企业利用政策漏洞大做文章。以播出奖励、补贴政策为例,各地对于在央视播出的动画片的补助大都不低于2000元/分钟,且不少区县级政府还有相应配套补助。目前电视动画片的平均制作成本一般为每分钟三四千元,有的企业通过千元左右的低成本进行“政策套利”,无形中使得地方政府成为动画投资的实际买单者。
动画播出奖励/补贴政策的“始作俑者”是杭州。2005年2月,杭州高新区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动画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安排了2000万元的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动画产业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的建设、动画作品原创以及对动画企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并规定在中央台播出的二维动画片按1000元/分钟给予奖励,地方台(地级市以上)播出的按500元/分钟给予奖励,三维则在二维基础上加倍。接着,当时国内动画产量最高的城市——长沙于5月推出了《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动画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常州、广州、苏州和深圳等地紧随其后推出类似政策。2006年,无锡、福州、江门、厦门、南京等地继续跟进,杭州、广州则出台更新举措。(见表1)
动画产量高速增长使得制播矛盾更为凸显。播出环节向来被认为是制约电视动画发展的一大瓶颈,制播价格倒挂严重影响了动画企业的盈利水平。快速膨胀的电视动画产量,一方面使电视台拥有了充足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则让动画制作企业陷入激烈的播出资源抢夺战,有些不得不以“倒贴钱”的方式争取播出,甚至一些企业更在私下给予电视台工作人员若干“好处费”。
中小型动画制作企业的尴尬更是不可避免。在不具备原创能力的情况下“霸王硬上弓”,做出来的片子播出难、获利难,更别提品牌打造。以百度中文搜索风云榜·动漫卡通排行榜为例,截至7月31日,国产动漫在前50名中仅占7席,市场占有率为14%(5年前有调查说国产动漫市场占有率为11%)。其中,《我叫mt》为网络动画,《偷星九月天》为漫画作品,榜单中只有《秦时明月》、《喜羊羊与灰太狼》、《铠甲勇士》、《虹猫蓝兔光明剑》、《羊羊快乐的一年》5部电视动画。显而易见,高产量并没有带来高品质、高产值,有人将此总结为“有作品而无产品,有行业而无产业”。
各地政府竞相抬升动画奖励额度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中已有23个出台了专门的动漫产业扶持政策。系统梳理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动漫产业扶持政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代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呈辐射状渗透。分布区域既有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也有长沙、成都、武汉、石家庄、太原、昆明等中西部城市,还有芜湖、马鞍山、江门、烟台、阜新等中小城市。
二是动画奖励、补贴的金额竞相攀比,节节升高。以在央视播出为例,2005年时杭州不分三维、二维,每分钟补贴1000元;2006年南京对三维动画每分钟奖励3000元、二维动画每分钟奖励2000元,每部上限为200万元;2008年才出台政策的郑州一出手就是三维4000元、二维2000元,最高不超过500万元;2009年的石家庄市政府则更进一步把奖励金额定到三维5000元、二维2000元。
三是奖励、补贴叠加效应惊人。原本扶持政策分为两大类,效仿杭州的市级扶持政策和配套国办发〔2006〕32号文件的省级鼓励政策,后来,省级政策开始融合为一,早先出台政策的省份也设立专门资金进行播出奖励,再加上不少区级政府、产业园也有相应独立政策或配套政策,令省区市三级补贴的叠加效应非常惊人,如河北石家庄,黑龙江哈尔滨,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浙江杭州,福建福州、厦门,山东济南、青岛等地。以苏州工业园的企业为例可知一二。(见表2)
除了播出奖励之外,部分省市还有备案奖励、发行奖励、总产量达标奖励。如苏州工业园对园区原创动画电视片,完成备案的每部给予10万元备案奖励;获得发行许可证并播出的,每部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发行奖励。
四是企业落户启动资金、注册资金返还、动画项目立项资助、作品评奖等层出不穷。除了动漫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之外,不少动画企业还申报文化产业、科技项目等资金,有些企业依靠政府提供的包括房租减免、税收减免、制作播出奖励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收益。如据香港上市公司耀莱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前名为“玉皇朝”)的业绩披露,2008年南京鸿鹰动漫娱乐有限公司取得了政府部门的11.6万港元的注册补助和424.9万港元的动画发行补贴。以此为助力,南京鸿鹰动漫娱乐有限公司和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动画企业渐从上市公司中脱离。
五是扶持政策持续更新。自2005年第一波“政策潮”开始以来,5年中不少省市根据情况发展或推出实施细则或进行补充修订。如杭州市2005年推出《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推出《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2007年推出《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补充意见》,今年2月又推出《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补充意见》。无锡、常州、南京、深圳、石家庄等地也均持续更新,推出了后续扶持政策。新政策除进一步扩充扶持方式之外,还将奖励、补贴范围推广到动画电影、漫画等更多范畴。
然而,这些政策仍然是“重量不重质”,例如动画电影每分钟奖励1万元,又引发出一场动画电影投资热潮。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同意备案的动画电影已经累计达到43部,与去年同期(23部)相比增幅为87%。此外,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还在6月份备案动画电影1部。动画电影的市场风险很大,制作难度更是远远大于电视动画片,所需投入的成本费用和生产周期也比实拍电影大得多,即便是美国知名娱乐企业华纳兄弟都对此望而却步,投资风险可想而知。而我国动画企业大肆投资动画电影则带有很强的盲目冲动性投机心理,地方政府不经思量的奖励政策更是助长了这一投机风气。
当前,我国正从动画大国向动漫强国的目标挺进,这一阶段应采取与此前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相应的引导性政策措施。如果动画奖励、补贴政策继续沿着老路执行,国产动画精品难觅力作、国产动漫市场占有率较低的局面就难有大改观。动漫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好比天平的两端,面对一高一低的情况,动画奖励、补贴政策应是能平衡两端的砝码,而不是秤砣。
扶持机制也要与时俱进
毋庸讳言,目前我国动漫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和素质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国产动漫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产品创意不足,产量虽高但质量不精,高新技术发展滞后,企业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营销推广意识和能力较差,缺少国产原创知名动漫品牌,缺乏与国外动漫争抢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调结构”,才能“保增长”。对急需转型升级的中国动漫产业而言,未来的发展必须以作品质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为基础,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标本兼治,形成国产动漫品牌的竞争优势。
我国如今已是世界第一动画大国,年产量突破17万分钟,从政府角度来看,已无必要再追求量的递增,而急需追求质的突破。况且,越来越高的补贴(若以平均5000元/分钟计算,2009年的17万分钟就需政府补贴8.5亿元)也渐成负担。财政资金不是“唐僧肉”,这种目前人人有份的等额播出补贴方式,应尽快转成根据作品质量高低评审的差额播出补贴方式,以此促使动画企业关注作品质量,追求效益和效率。只有斩断目前动画企业严重依赖政府播出补贴的畸形“抢奶术”,中国动画方可走出“高产量、低质量”的怪圈。
当然,短期内完全取消动画奖励、补贴政策亦不可能,但应考虑逐步退出,代之以灵活多样、更具市场效益的扶持手段,比如,可采取以下几种思路:第一,将播出时段划分为黄金时段(17点到22点)、一般时段(8点到17点、22点到24点)和无效时段(0点至8点),现有标准对应黄金时段,一般时段按现标准减半,无效时段不予补贴。第二,按照播出时段给予基础补贴,再按照频道全年收视率排名追加奖励。如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每分钟奖励500元,收视率在该频道年度排名前10位的追加奖励每分钟1000元(二维)或2000元(三维),排名11位至20位的追加奖励每分钟750元(二维)或1500元(三维);在省级以上频道的播出奖励以此类推。第三,按照电视台购片合同价格给予30%至50%作为奖励,最高不超过现行标准。第四,取消播出奖励、补贴,根据作品质量和社会影响进行作品评奖,综合观众和专家意见,对优秀作品发放高额奖金。第五,取消播出奖励、补贴,根据公司收入给予相应比例(15%至30%)金额作为奖励。
创新是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面对动漫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政府部门应与时俱进,因地因时因事而宜,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重提高动漫产业的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更注重增强产业的增长活力和动力,加速推进国产动漫的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局面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