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年产量超过400部、电视剧年创作生产超过1.2万集……这些年我们可以享受的文化产品不仅在数量上有了飞跃,在质量上的提升更是有目共睹。一大批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精粹的精品力作正在涵养着社会,丰富着生活。
8月5日,《唐山大地震》上映不足半个月,票房已经超过3亿。影片首日票房收入达到了3620万元,打破了美国影片《变形金刚》和《阿凡达》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映日纪录。无数的观众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电影院,又怀着温暖的感动走出电影院。这样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佳作并不少见,十六大以来,电影产业化改革发展进程加快,电影产量连年大幅递增,这其中直面现实、反映百姓情感的精品越来越多——《集结号》、《我的1977》、《建国大业》、《张思德》……
8月6日,中央芭蕾舞团将带着“戏剧芭蕾与古典芭蕾结合的典范”《奥涅金》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参演2010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承办的此次展演,汇集了九大国家艺术院团的32台剧目,是10年来国家艺术院团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集中演出。
在中国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一个传奇,现在一部由300种中国学人著作组成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年底30种著作将出版。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各种形式的精品力作层出不穷,精彩纷呈。
现实主义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是最能体现舞台艺术成果的全国性活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则是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成就的奖项,近几年,在这些舞台上展示的剧目,现实题材约占了1/3。所评选的各类大奖中,约有1/4是现实题材。以话剧为例,在许多人眼里,话剧曾经越来越远离生活,越来越小众化,贵族化。然而历经多年的探索寻找,中国话剧逐渐向现实性传统靠拢,题材有了新的开拓,艺术视野更为宽阔。
以往的戏曲舞台,也是传统剧占据大半江山。看不完的《四郎探母》、听不够的《玉堂春》,如今舞台上也开始旧貌添新颜。擅演新编戏,是上海京剧院的传统,《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等剧目,屡获全国各类文艺大奖,深得京剧迷们的认可和喜爱。类似的直面现实、推陈出新的戏剧作品数不胜数。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季国平说,近些年的戏剧创作留下不少动人心魄之作,例如苏州滑稽戏《顾家姆妈》、秦腔《大树西迁》、豫剧《村官李天成》、京剧《生活秀》等,既保留了传统的戏剧内核,又切入时代精神的气息,切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从“刀枪入库”到长演不衰
《立秋》是山西省话剧院的一出反映晋商诚信的话剧,从2004年4月27日首演,到 2010年5月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演出,6年已经公演500多场,以“一年近百场”的密度,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的“舞台奇迹”。类似的舞台精品并不少,同是山西出品的张继钢导演的大型舞剧《一把酸枣》同样在全国演出超过500场,这些艺术精品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也不再只是大制作的一次性工程,而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经过市场检验的长演不衰的大众艺术。
原创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一项旨在扶持舞台艺术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自2002年启动以来,推出了50多台精品剧目和一批优秀作品。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评审设置很有意思,专家投票占65%,市场评价占35%。在市场评价中,演出场次占70%、演出收入占30%。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又避免了某些作品为专家演出之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不良现象,因此入围作品都有相当高的演出效益。
为了协助艺术院团走向市场,精品工程还特别设立了展演推广机制,以政府补贴降低票价,让精品走进社区、走进高校。荣获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的杂技晚会《ERA—时空之旅》,其高超的杂技和舞蹈艺术,具有独特创意的表现手法、浓郁的中国元素以及梦幻般的舞台艺术效果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到2009年9月底,已经演出1600多场,有170万人次观看,仅票房收入达到1.7亿多元。它的生产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媒体、研究机构以及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
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的评奖中,主办者和评委们非常重视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重视演出的场次和观众的意见,专门设有群众评委,与专家评委一样有投票权,这些措施都对文化产品的引导取得了有益的成效。
这片土地是创作的源泉
5月14日,中国作家协会、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及青海省作家协会共同在西宁卫生职业学校举办《玉树大营救》和《废墟上的花朵》首发仪式。此时距离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只有一个月。中国作协在玉树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组成了一支以青海作家为主的中国作家采访团。从西宁出发,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日月山、柳梢山、河卡山、鄂拉山、姜路岭、巴颜喀拉山、雁口山等七八座大山,整整走了17个小时,直到夜里12时才到结古镇。他们或者步行近10公里,深入采访,掌握第一手鲜活资料;或者穿越受灾严重的大部分废墟走访灾民,收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写下了大量的通讯和报告文学。在灾难面前,诗人重新发现了诗歌的力量。
“戏曲的根在老百姓中间,戏曲的营养也来自民间,所以每年我们戏剧家协会都会送戏下乡。”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无论平时的演出多忙,都会挤出时间亲自带领“梅花奖艺术团”去接接地气,看到那满广场、满操场的人,铺天盖地的喝彩声,大家仿佛年轻了十几岁。从2001年开始,每年元旦春节期间,中国文联都坚持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派出多支慰问团队、组织多位知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地震灾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企业厂矿、军营哨卡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工地,举办慰问演出,从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吸取力量。
国运昌盛、文运必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优秀的文化产品,就是这个时代的阳光,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五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切工作的主动权,都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性的一致。当今社会,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直接关系民生幸福;不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改革是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进一步推动文化和市场衔接、与科技结合,不断提高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以此形成改革的合力,赢得发展的先机。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创新是强大动力。当前,动力不足、活力不足依然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四个“加快”: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作为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改革密切相关,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曾充满豪情地预言。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就一定能够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