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吁非遗保护要有“履约”意识 不应GDP化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论坛20日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呼吁已入选名录的29项非遗须有“履约”意识,申报之后如何落实保护才是更重要的。

    国家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表示,所有人都清楚申报是一个过程,真正如何保护才是应该加强和落实的,尤其在履约年能够拿出一份中国履约的报告,让联合国认为中国申报的这些个项目都在切切实实地在做,他认为这点更重要。田青以古琴保护为例,举行“古琴进百校”活动,从小学启蒙,在大学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表示,既然已经加入公约就得履约,我们必须有履约的观念。但他认为有些地方政府对“保护”的理解有很大歧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唱戏’,我把这个话替代了,就是说‘春节经济唱戏’‘端午节经济唱戏’等等,如果我们要真这么唱起戏来,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要好了。”他指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化”、“物化”“GDP化”是一个很大的危险倾向。

    国家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乌丙安则以“本命年”来形容“履约年”。他呼吁中国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保护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论坛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该论坛旨在积极配合1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证书颁发仪式”,总结申报联合国非遗名录及保护工作中的经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19日在京为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颁证。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