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政策 转变职能 完善市场 培养人才——访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
记者:目前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的进展如何?
欧阳坚:转企改制国有院团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延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28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或正在完成转企改制。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工作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各级转制院团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演艺资源整合实现新突破。一批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逐渐形成。保留事业性质的国有院团内部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演艺产品“走出去”方式不断创新。不少演出院团积极探索到境外演出的新途径新模式,为扩大影响、增加收益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记者: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
欧阳坚:政策的保障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一方面,一些地方对中央已有的改革政策贯彻落实还不坚决、不到位。如转企改制的成本支付、身份转换、社保衔接、税收减免、演出场所配置等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没有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加具体、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不仅使“早改早受益”的政策导向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使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另外,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地方仍然重“办文化”、轻“管文化”,重微观管理、轻宏观管理,重直属单位、轻行业指导。一些地方不尊重市场规律,仍然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指导院团的改革和发展。一些院团不懂得市场运作,缺乏市场开拓和营销的能力,对市场风险有畏惧心理。
记者:除此之外,国内的演艺市场是不是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欧阳坚:是的。我国的演艺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演艺领域条块分割、城乡分离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产品市场不健全,要素市场尚未形成,产业链不完整,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不发达;市场监管有待加强,市场秩序有待规范;在许多地方,花钱看演出的消费习惯还有待养成。这些都在客观上导致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除了演艺市场尚待完善,影响和制约文艺院团改革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瓶颈,就是缺少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不少院团不善管理、不懂营销、不会资本运作。这样的状况不改变,院团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
记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应对的措施?
欧阳坚:首先,要落实和完善院团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重点落实好财政、税收、社保、投融资、对外贸易、土地和演出场所等扶持性政策措施。其次,要积极鼓励各地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制定更加具体、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措施。第三,要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扶持院团改革发展的新模式。各级文化部门要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和直接投入,要多采取事后补助、表彰评奖、购买服务、贷款贴息、项目扶持等多种方式,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另外,要积极支持演艺机构和企业开发国际市场,使更多的舞台艺术精品走出去。文化部涉外机构将对各类文化单位和企业提供信息、牵线搭桥,为其到境外巡演创造条件,并按有关规定在广告、货运、场租等方面给予支持。
记者:应如何进一步完善演艺市场,培养懂艺术的经营管理人才?
欧阳坚:健全和完善现代演艺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演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健全演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鼓励发展演出院线、票务连锁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音响、灯光、舞美、服装、乐器、化妆等其它相关产业,不断拉长和延伸演艺产业链。积极搭建演艺企业投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文化资产评估机构和文化产权交易所开展演艺类版权的评估和交易,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尽快培养一批既懂艺术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可担当重任的领军人物。对稀缺的高端人才,要面向社会、面向境外招聘和引进。要加强对艺术院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尽快培养演艺领域懂技术、会经营的急需人才。文化部将从今年开始,逐步加大对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的培训力度,每年将举办三到五期高级研修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转企改制显成效
■ 《中国文化手机报》创刊展示转企改制新收获
■ 今年上半年全国实现转企改制艺术院团达228家
7月26日,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全国第一家文化信息类手机报——《中国文化手机报》在京举行创刊启动仪式,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与中国联通集团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文化部部长蔡武专门致信表示祝贺。据介绍,中国文化报社自去年11月转企改制组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以来,致力于打造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的新型传媒集团,而《中国文化手机报》的创刊,正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在传统媒体领域取得广泛影响并在网络媒体——中国文化传媒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后,进一步加快从单一媒体向全媒体迈进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孔繁灼说,集团公司组建后短短半年多时间,已经显现出新的活力,在迅速做大做强方面迈出了步伐。《中国文化报》改版扩版后更具思想性和可读性;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调整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加强内部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确定了在进一步办好报刊的同时,把发展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的新型媒体作为集团未来的主攻方向。
不仅是部委主管的报社,国家艺术院团也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年来,文化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国家艺术院团的体制机制改革、艺术产品生产和人才培养。各院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良好态势。目前,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力度空前加大,改革成效日益显现,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新型演艺市场竞争主体,演艺领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实现转企改制院团总数达228家,其中,仅2010年新增数即达106家,接近2008年以前转企改制院团总数的2倍。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数量不断增加,范围逐步由省级院团向地市级和县级院团延伸。在已列入统计的228家转企改制院团中,地市级和县级院团达116家,这一数字下半年还将继续攀升。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国有文艺院团严格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真改真转,坚决不搞“翻牌公司”,明显提高了转企改制的规范化程度。
演出市场有很大发展空间
■ 经济发展为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 艺术团体要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维富:根据SWOT分析方法,我研究和比较了我国演艺业当前在改革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在市场竞争上的机遇。优势在于:中国的演出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民营演出院团的经营尝试和部分国有院团的前期改革可供借鉴,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为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劣势在于:演艺业时空局限性限制了演艺产品的传播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演艺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小,演艺人才可替代性差,演艺产品单一,“轻资产”特征带来的融资困难,演艺市场分割,演艺人才流动体制不完善,缺乏高效的演出票务服务平台和演出推广、广告服务机制,演艺院团演出场次不足。我国演艺业改革发展的机遇是:我国政府为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科技因素逐渐与演艺产品生产相互融合,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将会带来全新发展机遇;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
要促进机制的顺利转换,需要确立三个观念。首先,必须正视艺术表演服务的商品属性,这是进行艺术表演体制转换,走向市场的前提条件。其次,必须树立艺术表演团体与观众是平等的观念,这是艺术表演团体放下架子,走向市场的关键。再次,必须树立艺术表演团体是市场主体的观念。要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另外,要完善按劳分配,实行收入分配双重制,以绩效定收入。除了目前国家规定的艺术表演团体演职人员的工资以外,在进行其他收入分配的过程中,要根据前台演员在演出时具体角色的变更和排名秩序的更迭,确定分配的数量。分配的来源是演出收入,在分配上一定要扩大差距,从而促进优秀演员的产生。而后台人员则根据其工作能力和工作年限在每月拿固定工资的前提下,分发一定的演出津贴。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稳妥改制 开拓市场
■ 让广大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
■ 让演艺精品以完整产业链进军国际演出市场
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胡海琴:在转企改制过程中,政策到位是保障;职工支持是前提。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央的决策部署,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为了让陕西文化工作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进行的改革。为此,省委、省政府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政策条件。如原有的财政拨款长期不变,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一次性拨付2500万元注册资金和流动资金;符合“5.30”和特岗工龄满25年人员可以提前退休等。这些优惠政策为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为集团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动员的前期阶段,解决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关键。在制定方案和转企改制阶段,重点是让广大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这是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前提。省文化厅领导及文改办同志深入到各个院团,与职工代表面对面恳谈对话、讲解政策、释疑解惑。针对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连同国家、省有关文件汇编成《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转企改制36问》发放给职工人手一册。2009年12月30日,集团举行了“职工劳动合同签字仪式”,劳动关系顺利转换,实现了平稳过渡的目标。
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晓宁:进军国际演艺市场必须以自有品牌产品为基础。天创公司的自有产品《功夫传奇》在国内外演出多场,不断打磨完善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的演艺精品。良好的品牌是天创公司在国际演艺市场上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进军国际演艺市场必须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天创公司先后采用与外国演出商联合投资和自己独立投资的两种方式,以资本为先导,成功抢占国际演艺市场高地。2009年12月,天创公司以独立投资方式买下美国布兰森市白宫剧院,并在美国本土注册成立演出公司,长期驻演公司品牌剧目,这是中国文化企业首次在美国拥有自己的剧院;近期天创公司将与奥地利合作方于近期联合出资成立项目公司,第一个项目就是联合打造一台欧洲版的中国剧目并赴欧洲演出120场,总营业额将达到500万欧元以上。从制作人、供货商到经销商,天创公司打造了一条完整的进入国际演艺市场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