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8月26日晚,长春市体育馆“星”光闪烁。九台市西营城镇农民李雨田没想到他这个“粮状元”也成了“星”,为最受群众喜爱的科教片《万世根基——中国农业现代化历程》颁奖。
第十届长春电影节转身向农,首开先河:为中国农村题材电影设独立奖项——“金麦穗”奖。并且,国内30条农村院线在8月初还同时启动了电影下乡活动,以3000场次的展映把此次入选的21部影片送到农民身边,由农民投票,参与评奖。
面对九亿农民的电影市场、农村题材的资源富矿,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未来要收获更多更美的“金麦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村题材并不“土”
审美感受呈现多元
在百年光影里,农村题材电影有过辉煌。从《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到《喜盈门》、《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直至本届“金麦穗奖”最佳故事片获奖影片《农民工》,这些影片都努力站在历史的高度,记录时代变迁。
所以有专家坦言,说农村题材“土”,是个误读。
“当乡村的民风进入影像艺术,特别能营造意境。农村题材应该像国外的一些著名影片如《云中漫步》一样,将乡村之美呈现出来。”导演韩志君认为,不断提高审美品格是一部好的农村题材影片永远不可回避的话题。
同样,如何回应群众新时代下的观影新期待,与时代同步发展,也无法回避。市场化带来的打工浪潮,大众传媒带来的信息场域的变化,都让当今农民的审美感受与观影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看故事片过瘾,看科教片发财。”科教片已成为农民继故事片的又一“心头好”,且发展势头很猛。贵州新时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的陈黔顺说,黔东南是火灾高发区,科教片《森林防火》在每个村都放过三次以上,场场人满。
此次获奖的《万世根基——中国农业现代化历程》就是一部反映农业现代化历程的大型文献科普片,农民爱看,行家叫好。
避免自说自话
“迎合不健康趣味不明智”
近年来,随着《刘老根》、《乡村爱情》、《圣水湖畔》等一批优秀农村影视剧走红市场,伴着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成普及之势,政府为农民看电影“买单”,农村题材影视剧市场呈现供销两旺之势。
但这难免又有萝卜快了不洗泥之虞。让什么样的电影下乡?如何创作真正的精品?
“农村题材电影首先必须注重思想格调、审美品格,不能恶俗。电影的教育功能不能弱化,更不能抛弃。”韩志君说,事实证明,那些浮在生活表面、追求猎奇猎艳放松放纵、刻意“审丑”效应等的影片,总是行而不远。只有用好作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用真情真性唤起观众的共鸣与情感,才是一部好的农村题材影片应该有的品格。
“农民的审美素养也需要这样的好影片引导、培养。而刻意迎合某些不健康的趣味,未必是明智之举。”北京九州同映国产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水合认为。
当前,农村电影的投资主体开始多元化,拍电影的门槛降低。“这是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电影的发展,同时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甚至于是‘三俗’的作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导演梁明说。
“年轻的按自己想象拍农村,年长的按自己记忆拍农村。”有导演这样归纳当前农村题材影视剧脱离生活的弊病。那种靠想象营造农村场景、自说自话的农村电影,走不了多远。正如九台市农民张杰所说:“我们喜欢《乡村爱情》,因为‘一色儿说农村大实话’。我们爱看《农民工》,因为它讲了我们农民自己的故事。”
接轨国际视野
形成类型化生产模式
如何拥有更多的国际化视野,无疑是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未来发展的一个路径选择。
“与以往‘农村题材’相比,我更倾向于称呼其为‘乡村题材’电影。”梁明认为,“乡村题材”的称谓不仅更准确,也和国际视野接轨。
因为,农村题材电影具有独特的中国美学特征和文化底蕴。东北黑土地、西北黄土高原、江南水乡小镇,中国农村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是文化资源富矿。只有以世界眼光,提高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内驱力,才能拥有在未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上的话语权。
“中国电影要走向国际化,主要靠乡村题材电影。中国乡村有自己独特的视觉景观,在西方‘蓝眼睛’中有新鲜审美感受。”有专家这样说。
梁明也认为,乡村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显著特色,加速乡村题材电影类型化进程是当务之急。
《天上的恋人》、《美丽的大脚》、《暖》,这些口碑不错的农村题材电影没有进入主流院线,正是由于没有形成类型化的生产模式。“类型化生产中,影片从剧本阶段一直到完成投入市场,均有一个团队进行营销策划推广。前期怎么拍,请什么明星,怎么宣传,后期怎么跟上,受众调查等工作相当完备。”
国外电影在乡村题材类型化的道路上走得很早,值得借鉴。“其类型化的方向就是挖掘人性,搭建进入观众心灵的桥梁,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求。”梁明介绍说,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乡村题材电影在伊朗国内放映时场场爆满。日本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乡村题材电影《入殓师》不仅评论界叫好,票房成绩也不俗。法国乡村题材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更是风靡全球,商业、艺术两不误。
与类型化发展方向相匹配,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未来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商业元素的进一步介入。
“认为乡村题材电影没有票房前景是一个误区。”梁明说,目前我们的乡村题材电影处于小打小闹境地,主要原因是制片商认为乡村题材电影缺少商业潜能。而事实上,并不是只有大片才叫商业片,凡是观众爱看的都是商业片,观众的要求只有两个:视觉冲击与心灵共鸣。而恰是在心灵共鸣上,目前大片做得并不好,乡村题材电影却有独特的优势。
新华网:农民啥时能在家门口看上新上映的电影?
从电视上长春电影节热闹举行的消息,吉林省农安县新农乡农民刘万志心里很着急:“一些新拍的电影在城里都快没人看了,但我们农民却不知道啥时能看上。”
据了解,尽管国家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但是城乡放映不同步、高科技设备放旧电影的情况在广大农村仍普遍存在。
高科技设备放旧电影
2007年开始,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受到农民热烈欢迎。截至目前,全国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28条、数字电影放映队3.8万支,年放映公益电影达780万场次,观众人次超过18亿。
“数字电影的效果真是不一样,打雷下雨跟真的似的。”刘万志说。刘万志是个电影爱好者,自从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开始后,他常常追着电影放映队看电影。但是,看着看着,刘万志就不满足了,新片太少了。“城里《叶问2》都演完好几个月了,我们农村却连《叶问1》都还没演。”刘万志说。
刘万志告诉记者,他最近看的电影是《大兵小将》《花田喜事2010》以及《截杀行动》和《风雪狼道》。记者查阅了这几部电影的档期,《大兵小将》《花田喜事2010》是今年2月上映的,而《截杀行动》和《风雪狼道》是两部没有在全国城市院线上档、只在农村数字院线投放的中小成本数字电影,最初的上映时间分别为2008年和2007年。
片子老、质量不高,让许多农民看电影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很多地方放电影,开始来的人很多,开演后人就越来越少。“其实现在看电影不难,难得就是看好电影。每次大家热情挺高,但一看又是电视放过的,都嫌没意思,一个个都走了。”刘万志说。
吉林振兴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友清称其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空转”现象。“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片源。”他说,“农村电影投放晚,而电视台都抢播新片,农村院线一放就是老片。”
农民为啥只能看“过期电影”
农民为何总得看“过期电影”而看不上新片大片?吉林省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处处长王亚林道出了一番无奈。
他介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片源,都是各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采购的。“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有什么片子,就能放什么片子。”根据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实施细则》,国家广电总局每年选定不低于60部专供农村放映的故事片和不低于30部的科教片,由政府出资,委托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购买农村公益版权后,向全国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发行。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在运营过程中经批准可以按照东部3元/场、中部2元/场、西部1元/场的标准收取技术服务费和成本费。
根据规定,也可购买非公益数字影片,但购买的成本很大。一部公益片每场1-2元钱,一部商业大片每场大概要30-60元。目前,吉林全省9403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数字化放映,如果每个村都放一场商业片,就要将近300万元,农村数字院线根本无力承担。
“国家目前对农村数字电影给予每场100元的放映补贴,除了技术服务费,给放映员的补贴都不足,更没有钱购片了。”孙友清说。
截至2009年12月31日,总局电影数字节目平台提供可选订的影片共1606部,其中公益影片583部,商业影片1023部。各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已订购数字影片节目565.9934万场,其中农村公益版权影片542.7629万场,商业版权影片23.2305万场,商业版权影片放映场次只占总数的4.1%。
必须加快农村电影放映服务
“看电影是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之一,我们希望国家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能有进一步倾斜,加大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补贴的力度,哪怕一年只补贴一两部商业大片也行。”孙友清说。
据了解,目前一些农村数字电影院线也在积极想办法增加经营收入,以弥补商业片投入的不足。去年底吉林省4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结成广告联盟,签了一笔50多万元的广告业务,用于购买商业影片。
王亚林认为,加强中小城市院线建设有助于实现农村与城市同步看电影。国务院今年出台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中小城市院线建设,要求“2013年至2015年基本完成县级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王亚林表示,如果县级影院逐步恢复,并推出价格相对较低的票价,一些有条件并有观影需求的农民,就可以选择到县里看电影。
孙友清呼吁电影制作方和发行方在对待农村观众上,可以早一点考虑公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