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搭起友谊桥梁

来源: 人民日报

9月4日是莫斯科建城日。虽然今年的庆祝活动不如往年隆重,但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仍然能够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气氛。让莫斯科市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还有机会领略别具特色的中国风情。

    当天,在莫斯科河畔的高尔基公园,来自中国深圳、河南的艺术团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在邻近的中央美术宫和艺术公园,人们可以欣赏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和中国动画片,观看来自四川自贡的中华彩灯和浙江的手工艺品,玩中国电子游戏,还能领略到深圳设计和三亚“海螺姑娘”创意的奥妙。据了解,近10年来,深圳的设计行业在全国乃至整个亚洲占据领先优势,使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的美誉。三亚“海螺姑娘”创意文化园则是海南省首个海洋艺术创意文化园,目前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次)参观。

    此前一天的晚上,历时一周的“中国文化节”在莫斯科河畔的中央美术宫隆重开幕。这是中俄两国文化部在俄罗斯“汉语年”框架内举办的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国文化节”不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还为中俄两国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除莫斯科外,来自深圳、河南的中国艺术团还将赴各自的友好城市萨马拉市和陶里亚蒂进行演出。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俄罗斯文化部副部长丘科夫斯卡娅出席了开幕式。中俄官方代表一致认为,“中国文化节”将促进俄罗斯人民对中国文化和发展现状的了解,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在露天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歌舞表演、少林功夫等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看。在中央美术宫的中国展厅内,人们留连忘返。一位俄罗斯大学生指着墙上的书法作品对本报记者说:“这些书法作品简直就是一幅幅绝美的美术作品,中国文化真是太神奇了!”在中国手工艺品展台前,一位身材高挑的俄罗斯姑娘操着不太熟练的汉语,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泥塑的制作过程。在中国动漫展厅内,几位俄罗斯青年争相在一位中国男孩形象的卡通画前留影。正在放映的中国动画片使许多俄罗斯小朋友长时间驻足观看。

    中俄文化影响是互相的,文化交流成为两国人民沟通的纽带和友谊的桥梁。9月3日,俄罗斯方面主办的首届国际翻译家大会在莫斯科举行,7位中国学者应邀与会。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刘文飞发言指出,俄罗斯文学作品曾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中国翻译出版了几乎所有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出版总数量超过了10亿册。

    俄方同样十分重视同中国的文化交流。参加国际翻译家大会的一位俄罗斯汉学家对本报记者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大,俄罗斯汉学家加大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力度。她说:“现在是向中国学习的时候了。”

    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任光宣教授曾对本报记者说,中俄文化博大精深,对两国人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试图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探寻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