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下乡让农家天天乐
9月1日,福建省南平市歌舞团的流动舞台车来到了太平镇南溪村。演出刚开始不久,老天爷就变了脸,一时间倾盆大雨,但村民们都没有离开,纷纷就近找地方避雨,等着雨停之后,继续看演出。等待了近一个小时,倾盆大雨变成了淅沥小雨,演员们冒雨继续演出,村民们丝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向尽职的演员们表示感谢。村民欧岳彪说:“以往在我们农村,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戏看。现在可好了,隔三差五就能过‘戏瘾’。”
为了让农村文化建设“长流水、不断线”,让农民朋友天天都过上文化节庆,福建省创新文化下乡机制,在演出经费、演出内容上予以扶持和引导,充分调动文化演出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政策扶持下,各演出团体由过去的被“派”下乡,到如今纷纷主动“要”下乡,成为一支支活跃在农村文化阵地的“轻骑兵”。
以前,演出单位下乡“越演越亏”;如今,福建推出艺术院团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比如对省属院团,按不同剧种和演出类型,每场省财政给予3000至10000元不等的演出补贴,以促进艺术院团走向农村、服务基层。同时,福建省还为省市主要艺术院团配备了“流动舞台车”,这种车下乡时可以运道具,演出时可以变身为“大舞台”,非常适合到农村、山区去演出。
福建三明市歌舞团以前一年只有五六场演出机会。2007年2月起,在三明市移动公司每年赞助50万元的支持下,歌舞团开始了“神州行”下乡百场演出活动。
为此,市歌舞团专门配备了一部价值40多万元的现代化“流动舞台车”:长10米,厢长8米,宽2.5米,通过液压传动控制将舞台车两侧打开后,可形成一个50多平方米的平整舞台。车厢可上升到8米,车内灯光、音响一应俱全,且能遮阳避雨。演员们自己动手,一个舞台最快15分钟就可搭成,下乡难、搭台难、转点难等问题迎刃而解。
“过去,歌舞团只是‘窝’在城里,如今,广大农村成了歌舞团着力拓展的方向。”三明市歌舞团团长童桂贤这样说。3年来,三明市歌舞团的70多名演职员,跑遍全市所有的140个乡镇,总行程超过6万公里,总共演出300多场,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次下乡演出。
据了解,推出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以来,仅福建省属艺术院团2007年就实现到基层年演出总场次超千场,2008年演出总场次达1402场,2009年演出总场次1924场,今年前8个月的演出已超过2000场。农村的戏路越来越宽,农民的戏瘾越过越足。
“文化下乡”的路通了,就要往农村送“好货”、送“鲜货”。为把“先进文化”种到田间地头,福建各地还纷纷出台措施,激励演出院团到农村演新戏,上好戏。
莆仙戏在莆田农村广受欢迎,逢年过节及农家结婚、升学、做寿、乔迁等,许多村社和群众都要请剧团来演出助兴。为了让古色古香的莆仙戏唱响中华传统美德,唱出时代新风尚,莆田市要求各莆仙戏剧团在演出古装大戏前,加演自编自导的现代文明小戏。
为确保剧团有好戏可演,莆田市宣传文化部门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剧本,无偿提供给各剧团编排。专业剧作家和业余创作者纷纷参与,掀起现代小戏创作热潮。一批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计划生育、尊老爱幼、睦邻友好、文明礼仪等内容的剧本相继问世。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现代小戏剧本。
实行加演现代小戏之初,不少剧团有抵触情绪,觉得这增加了剧团负担。然而加演之后,他们惊喜地发现,剧团更受农村观众欢迎了,演出订单也更多了。莆田市芳草剧团自从加演现代小戏后,除过年停演6天外,演出单排得满满的。该团团长感慨道:“加演现代小戏,观众更喜欢看我们的戏了。观众一多,演员也来劲,演出就更投入了,形成了良性循环。”前些天,福建莆田市南门皇冠莆仙戏剧团在笏石镇北埔村土埕戏台上,加演了莆仙小戏《儿女心》,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电影放映工程:农民可坐家门口看大片
“看大片去喽……”今年夏日的夜晚,陕西省安塞县陈家洼村的孩子们早早地聚在一起,欢快嬉闹着等电影开场。“过去村里人要看电影只能去城里,不仅交通不便,几十元的电影票也舍不得,现在电影来到农村就方便多了,这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实惠。”村民惠大娘说。近年来,在各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各相关电影机构和广大农村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顺利推进,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这是记者从国家广电总局了解到的最新情况。
农村电影工作始终是电影行业服务“三农”、支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思路,会同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注重从组织机构、体制机制、经费保障、内容服务、技术支撑、政策法规等方面,加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28条,数字电影放映队3.8万支,年放映公益电影达780万场次,今年已订购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422.8万场;中央财政落实2009年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3.3亿元;全国共放映农村电影超过781万场,观众人数达18.15亿;全年订购农村数字公益影片546.64万场;
数字电影放映已完成了对4个直辖市、310个地级市、2333个县级地区、2.61万个乡级地区、43.65万个行政村的覆盖,一个星、站、厅、幕、机相配套,结构合理、网络连通、院线发展、规模放映、服务优质的覆盖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依此发展进度,今年底将顺利实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所提出的全国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规划目标。
为更好地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2009年4月至7月,国家广电总局开展农村电影工作大调研,组成了11个调研组,分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个地区和31个县(市)农村。调研组召开农村电影工作专题座谈会,听取各地党委政府、广电或文化部门、电影公司、放映员对农村电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实地考察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管理站、卫星接收站和电影放映点,了解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情况与效果,并考察了部分县乡影院。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09年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调研报告》,为农村电影工作的下一步举措及政策出台提供了切实、详细的资料和数据支持。
地方党委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农村电影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以来,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电影工作,纷纷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列入本地重点惠民项目,并从地方财政中筹集大量资金投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比如,北京市财政继续投入资金,基本完成了每个行政村配置1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目标任务,2009年年底已配套使用的数字电影放映厅达3838个,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在室内观看电影的问题;浙江省宁波市针对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订购商业影片要比公益影片每部高30元的问题,研究出台了共同分担费用的办法,明确由县(市)区财政承担20元,放映队自行承担10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顺利完成了电影行政管理职能的划转交接,使电影发行放映管理职能统一归口到各地广电部门,这项改革举措有力促进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