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农家书屋 山东文化体制改革

来源: 光明日报

农家书屋带动农民读书热

    2005年,225家;2006年,2550家;2007年,21380家;2008年,56157家;2009年,133274家;2010年,近30万家……

    这是一组让人振奋的数字,它见证着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自实施以来坚实而又快速的步伐。

    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印刷发行管理司司长王岩镔告诉记者,“农家书屋现已覆盖了全国近50%的行政村,完成了原定的‘十一五’建设任务。‘十二五’建设任务也将在今年提前启动,计划到2012年覆盖所有行政村。这将比原定计划提前整整3年!” 

    上下齐心形成推动力

    农家书屋工程从2005年开始试点建设,2006年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项重点工程之一。

    几年来,中央各有关部门从全局出发,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有力推动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步伐。据了解,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八部委共同组成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加强了工作的统筹协调。此外,中宣部把“万村书库”建设纳入农家书屋工程规划,农业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推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与农家书屋建设相结合,国家邮政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推动村邮站与农家书屋的共建。这些举措进一步扩充丰富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内涵。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农家书屋工程作为重点惠民工程加以推动。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重点民生工程或为民办实事项目当中,给予财政上的保障,并建立了专门的责任机制和督查机制。

    各地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在资金落实、书屋选址、选书配书、政府采购、督查验收、管理使用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使农家书屋在建、管、用上得到了保障。

    一些进度快的地区,如山东、四川建成书屋数量都在2万家以上,上海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江苏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了97%,辽宁、北京、吉林、宁夏等省(区、市)也将在今年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实现村村有书屋。

    活动丰富增强吸引力

    2010年年初,以“我的书屋,我的家”为主题的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在全国展开。活动以农家书屋为平台,通过让农民讲述读书用书的体会和感受,给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空间,极大地调动农民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

    “效果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活动主办方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演讲活动吸引了广大农村群众踊跃报名参加,其中不仅有普通农民、乡村教师、进城务工人员,还有农家书屋管理员、大学生村官、村干部等。

    除了演讲比赛之外,近年来,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各地陆续举办的读书征文、知识竞赛、文化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也层出不穷,有效地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农家书屋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小书屋带来大实惠

    “农家书屋简单吗?简单!不过是一间小屋,几张桌椅板凳,一千多本书!农家书屋难吗?难!中国农民足足等了几千年!历朝历代哪个王朝想过要给农民送书看!”云南昆明市普宁县普达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夏侯珺武的一番话,道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

    农家书屋不仅为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学技术提供了有效平台,被农民群众形象地誉为“农民致富的学堂,农村文化的殿堂,农村学生的第二课堂”;还弥补了长期以来农村文化的贫乏,给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带来了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培育了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尚。

    湖南衡东县欧阳海村村民罗国华多年无事可做,通过在农家书屋借阅书籍,启发了致富思路,大胆承包该村水库发展养殖业和“农家乐”,年纯收入达50余万元,并帮助该村10多位村民实现了就业。

    更值得一提的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它构建了一座桥梁,使得农民能够和城镇居民一样,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下层出不穷的文化成果。从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已建成农家书屋的地区,很多农民养成了去书屋读书学习的习惯,他们和拥有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城镇居民一样,越来越多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随着“十二五”工程的开展,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据了解,东部发达地区有的地方,如江苏无锡在覆盖了所有行政村之后,开始把农家书屋向自然村延伸,张家港则实现了市、镇、村图书的通借通还。随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内涵和范围也势必进一步扩展,并最终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的成果。

    山东文化强省的华彩乐章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盛誉。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山东步步尝试,天天积蓄;如今,一个崭新领域——文化体制改革,正成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华彩乐章。作为首批改革试点省,山东在历经7年后,于2009年全面提速,今年6月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走在全国前列。起点高,速度快,效果好,一个具有山东特色的经济文化现象令人瞩目。

    日前,记者在山东大学采访了“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的有关专家,对山东文化体制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改革是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

    韩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主任、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专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央作出的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在新时期要使山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稳步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主体建设。主动改革、循序渐进,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环节,切实解决好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以及国有文化资源监管、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问题。

    韩英:山东的实践证明,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山东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丰沛厚重,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齐鲁文化、红色文化、滨海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等,绚烂多姿,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山东正迈步走着一条求变、求新、求效、求实的文化体制改革之路。改则活,变则通。山东早部署,早落实,抢占市场先机,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把山东巨大的文化发展潜力开发出来,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自2003年山东文化体制改革启幕至今,已有249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为新的市场主体。

    从改革初期的“推着拉着往前走”,到如今的“轻松上阵阔步走”,山东闯出一条求变、求新、求效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可喜之路。

    坚持正确方向是要素

    丁培卫(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既不能因为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否定它的商品属性,阻碍文化走向市场,又不能因为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而淡漠意识形态属性,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使改革走向歧途。二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没有经济效益不行。但是,文化产品又是特殊的商品,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等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发展文化又绝不能舍本逐末,无论何时都应该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在确保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根本途径在于创新。

    丁培卫:山东努力转变观念,打破体制藩篱,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实施上市融资策略,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大。观念有了突破,旧体制束缚才会解脱。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山东出版集团的改革,再次印证了这一点。2008年,山东出版集团所属明天出版社首推《笑猫日记》系列6本童话,发行量超过百万册。此后,明天出版社与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签订《笑猫日记》全球英文版、德文版合作与输出协议,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机构签订20多种图书版权输出协议,抢滩海外市场。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韩英:首先,应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推进现有的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对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稳妥推进转企改制,不能搞“翻牌”公司。对于国有文化企业,要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传统文化市场格局,重点培育和发展各市(区、县)特色文化产品区域专业市场,充分发挥中心市场和区域专业市场的主导和辐射功能。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积极推进现代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有线电视数字化等新型文化产品流通业态,建设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再次,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制定行业规范,加强对文化中介机构的管理和行业组织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让优秀的国有文化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

    丁培卫:山东拥有孔子、泰山等大品牌文化资源,各市还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围绕大资源实施大战略打造大项目,是山东特色和优势所在。山东把园区和基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重要载体和优势文化产业项目的孵化器。山东牢牢把握市场规律,高起点谋划,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不断优化配置和整合资源,面向市场,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逐步构建特色文化产业带和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了一大批体现该省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等10项重点任务,确立了“三园”(鲁文化产业园、齐文化产业园、红色文化产业园)、“三区”(东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中部文化产业集聚区、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三带”(黄河文化产业带、运河文化产业带、滨海文化产业带)的文化产业布局。

    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中,在本土文化的悠久传统、多元思潮与世界文化的灿烂成就与多元格局之间,存在着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的广阔空间。立足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建构本土化和主体性的话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事业得到繁荣、文化产业实现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