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我想你们……”8岁的雷鑫怡刚说出第一句话就禁不住哽咽起来。远在重庆涪陵的她已经半年多没有见到在北京打工的爸爸妈妈了。18日下午,小鑫怡在重庆少儿图书馆通过网络视频与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见上了面。
由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主办,文化共享工程重庆市分中心少儿部暨重庆少儿图书馆、深圳少儿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市少儿图书馆联合承办的“共建亲情纽带 共享文化资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留守儿童中秋节活动18日在重庆举行。重庆涪陵区、丰都县和开县的40多名留守儿童,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点,在中秋前夕实现了与远在北京、天津、深圳等地打工的父母的远程视频通话。
18日的活动中,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电脑操作培训,并就共享工程资源的使用进行了辅导。据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帮助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远程视频交流,促进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空间,让留守儿童和家长充分了解共享工程的资源与服务,吸引他们走进基层服务点健康上网,与此同时,进一步提升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工作水平。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理,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互联网、移动硬盘、光盘等方式,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据了解,少年儿童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共享工程目前已开发建设了“共享工程少年文化版”网站,建设、征集了大量少儿资源,截至2010年上半年,已征集到动画片、儿童剧、少儿知识讲座等优秀少儿节目3915集,580小时,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少儿活动。
北京日报:中秋佳节前 亲情e线牵
面对电脑屏幕上的白发老娘和8岁的女儿,肖畅实在抑制不住自己,把头深深埋在臂弯里放声大哭,手里的面巾纸攥成了一团。他来自重庆,现在北京某餐馆打工,中秋佳节将至,在共享工程北京市分中心(首都图书馆)的帮助下,他在首图电子阅览室里和远在家乡的亲人开始了视频聊天。亲人的眼泪,让这个离家快一年的大男人难以自持,当众挥泪。
千里亲情e线牵的动人场面还发生在其他5位重庆籍来京务工人员的身上。孙丹红和丈夫刚在视频里看到女儿鑫怡,孩子就大哭起来,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了,但还在网络那一端给爸爸妈妈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唱个高兴点儿的吧,这样妈妈多难受啊。”“给妈妈背首诗吧。”这个8岁的小姑娘很乖地背了好几首。“我们每年春节才回去,平时都是孩子姑姑带着她,中秋节,孩子还给姑姑买了月饼,要送给姑姑一个惊喜呢。”
这次帮助务工人员与留守家乡亲人通话的活动由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起,重庆少儿图书馆、深圳少儿图书馆与首都图书馆承办。网络的这端是北京,另一端是分别在重庆市涪陵区、开县和丰都县的三个共享工程服务点。
连线持续了近1个小时。几位务工者情绪都比较激动,问什么时候还可以像这样通话。首图工作人员介绍,共享工程的视频服务常年开放,只要务工者和家乡的亲人约好连线的时间,就可以分别在两地的共享工程服务点免费上线,聊解两地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