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卷·汉字:高校汉字艺术讲座”系列活动的开篇,“‘大家对谈’——汉字与中华文化论坛”于9月17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4位来自两岸的知名文化学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世界汉学教育学会会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许嘉璐,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著名音乐家、文化学者林谷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田青,台湾艺术大学校长、著名学者黄光男齐聚一堂,侃侃而谈或偶有争论,观点激荡中、言谈举止间,无不流露出对“方块字”的赞美、对民族文化的自豪。而现场观众的提问,也传达出当代青年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大家对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庆善主持。
许嘉璐
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一统、延续、繁衍、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同时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因此谈中华文化,就离不开汉字,谈汉字就已经切入了中华文化。
语言是人和人之间传达思想、感情的利器,而语言的特点,就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发生着演变。如果我们对日常的主流语言的变化感觉不是那么灵敏的话,那么我们所接触的网络语言,也可以从侧面证明语言的无时无处不变,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词汇上,慢慢的语音也发生了变化,当语音发生变化,不同地区差异越来越大的时候,语言就难以相通了。可以假定:一个北京人和一个土生土长的不会说普通话的闽南人或者广东人是无法交谈的。实际上,闽南语、广东话都不过就是更多地保存了中国古代的词汇特别是语音,闽南话讲DAI,其实就是吃茶,茶字在上古时期读DA,或者KA,慢慢变成了DAI,广东话读QIA,北京读CHA。本来具备的民族凝聚力由于语音的问题受到影响,各地又有自己经济、文化的诉求,于是就要分裂。例如,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使用拉丁语系的语言,之所以在16世纪至17世纪掀起民族主义国家的运动,开始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西欧的大多数国家,重要原因是语言不通。欧洲国家的形成,实际上和语言差别化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关系。
中国的大一统,除了中国的哲学在民族的文化基因里注入了求一统的元素之外,汉字起了极其巨大的积极作用。实际上在战国的时候,六国的文字已经出现了差异,如果没有2300年前“书同文”的政策,不知道现在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华民族有顽强的生命力,悠久的文明史,从未中断,特别是有了甲骨文以后。在3000年前,一个王朝,每个帝王曾经发生过的大事,我们现在都清楚,战争、祭祀、天灾都有记录。2500年、2600年前,在中原地区,每年发生的大事我们现在都有记载。到了公元前二世纪,也就是汉代,特别是汉武帝那时候,有了《史记》以后,虽然不能100%,大体每个月的事情都知道,包括日月食、地震等等。靠的什么?靠的是汉字的记录,那时候的人早已远去,可是他们写的东西留了下来。我们今天的小朋友,都可以读3000年前的诗歌,至于说七八世纪的唐诗,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等,如果让孩子在学龄前多学一点,上了小学之后甚至不需要老师教他们也都能读懂。这在65亿人口的地球上,是唯一的奇迹。
与我国相对比,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楔形文字以及埃及5000年前的石碑上的文字,产生于中国文字之前却没有延续下来,现在需要后人花很大的精力去破译。为什么?我想,这和汉字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和它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有关,在汉字的演变历史乃至很多汉字的结构当中,都包含了中华民族对人际关系、人的身心关系、人和天(也就是大自然)的关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种种的理念都渗透在一个个的字形里和整体的汉字系统里。正是因为它和文化拴得如此之紧,所以只要中华民族不灭绝,中华文化不断绝,汉字就具备它超强的生命力,反过来,汉字的超前的生命力又帮助了我们民族繁衍、发展、壮大,又帮助我们强化了自己一系列的哲学的理念,也就是做人的根本、民族的根本。
关于汉字本身,它的产生、它最初的创造都是和中华文化的主体一致的,这无须从学理认证。《周易·系辞》中说:“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把这段话用到了序里面。“人”这个字本身就是一个侧立的人形,“大”字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张开双手。前天网上有一个笑话,提到一个人给朋友出谜语,说伸开两手两腿躺在床上,是什么字?回答说谜底是“大”,猜对了。后来又说一个人躺在凉席上,伸开两手两腿,是什么字?猜谜的回答还是“大”,出谜语的人说:“错了,是‘爽’。因为凉席上还有那些‘叉’呢。”
又比如尾巴的“尾”, 如果身体后面还有毛,这是什么?就是人所不具的尾巴嘛。地上跑的动物的尾巴,绝大部分都是有毛的。另外,尾巴作为一个形体来说,是身体最细微的地方,比头细,比身子也细,即使是可以把人打一个跟头的老虎的尾巴,对老虎自己的身体比例来说,也是很细微的,所以“尾”又通“微”。这些我就不一一论证了,可以举很多例子。这是汉字区别于世界任何文字的一个地方。
我希望同学们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现在学的什么专业,遇到字以后,如果有空,就问一下,这个字为什么是这个形体?为什么有这个意思?只要你一思考,你的心马上就静下来了,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奢靡、疯癫的时代,人是需要静的,静的方式、方法很多,不妨用汉字使你静下来。当你明白了这个字为什么是这个形体,为什么有这个意思之后,甚至于为什么读这个音的时候,你就掌握了更多知识,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掌握了。
汉字走出去
汉字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形式,要想走出去,遇到两个大困难,第一大困难,我们的教学方法陈旧,教惯了中国的孩子,也去教人家的孩子和成年人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我们各个方面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外国人学汉字畏难,认为汉字难学。他们写惯了拼音文字,再写我们的笔画,当然难。其实,我们用惯了方块字,表意的文字,再去学阿拉伯文,去学拉丁语系的文字,难不难?一样难。关键还是要下功夫。
第二,开始的时候认字,一个一个认,确实要花工夫,但是掌握了几百个汉字之后,就可以组词,后面就变得容易了。与之对比,我们学字母容易,但是后面学起来却不轻松。他们难难在后面,我们难难在前面,大家打个平手。汉字走出去,是随着汉语走出去同步进行的,所以推动汉字走出去,两岸要联起手来。
汉字现在作为一种艺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要进入百姓生活,我认为还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比如汉字可以做出很多的产品,比如绣一个古代的福字作装饰,当然还有很多艺术的方法。这方面,我国台湾在文化创意上启动得早,积累了一大批的人才和经验,而大陆的市场,大陆现在对文化创意的渴求,刚好双方可以搭起桥来。让两岸的文化创意进入到汉字的领域,让汉字作出让中华民族子孙、让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产品,进入生活,这也是汉字走出去的很重要的方面!
海峡两岸的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在汉语、汉字以历史上从没有过的速度和规模走向世界的时候,海峡两岸还是各用其力、各立门户、各唱各的调,就会造成兄弟之间的隔膜。汉字走向世界,两岸应该合作,因为它超越了政治、历史,要兄弟相和,“以和为贵”。这个时候,中华文化引起全世界人的关注和尊重,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的发展。汉字本身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一个形体,一种线条,而是饱含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爱憎。书法和艺术是最没有边界的,汉字艺术可以让两岸的同胞心贴得更紧,这伟大的意义不言而喻。
汉字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么说都不过分,而这个领域还有很多未知。所谓未知,并不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是尚需科学的论证,进一步分析它的成因、规律,这些工作,现在的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已经在琢磨,但是进一步丰富、解开很多的谜团,还有待后生!
林谷芳
我到大陆,已经有170多次了。台湾同胞,除了台商,像我这样的,我不敢说绝无仅有,但肯定屈指可数。1996年我从青海回去的时候,台湾的报纸记者问我,为什么常跑大陆?我说我想印证我生命所学的真实与虚妄,想看看实际的中国和书本上有什么差别。等我来了之后,除了这样的学问和生命的印证之外,大陆各地不同的风貌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到现在还乐此不疲。
对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我常常说中国文化其实有一项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特质:它是一元性与多元性并存的一种文明,一元性是指我们有着共同的儒释道文化,有着共同的基理的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而说到多元性,则使我想到我们的地理文化。如果我们不用汉字,中国的地理远比一个欧洲更复杂。地理文化的差异也带来一种隔绝。
1991年我曾在台湾招待过西安音乐学院的一位作曲家。他呆了一个月,要离开台湾的时候,非常客气地对我说,林老师,是不是你们台湾人每一顿菜都加糖,我说对啊,我知道他对台湾的饮食不习惯,就带他出去吃了陕西风味的麻辣火锅,他的眉头开始舒展,终于讲了一句话:原来台湾也有好东西可以吃。其实就口味来讲,西安和台湾的差距远远大于某些欧洲国家之间的差距,但是我们为什么能够一统?除了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之外,还来自共同的信息载体——汉字。正是因为有了汉字,从而使我们在文化的传承沟通上了无障碍,还可以通上下五千年历史,台湾“文化总会”的刘兆玄会长在长沙马王堆对着帛书念文字的时候,身后的外国人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告诉外国人,中国的小孩子也可以念,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认同。难以想象,如果我们用的是拼音文字,又会是怎样的面貌?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离不开汉字这个载体。我们要借助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自身的处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
汉字的艺术性
提到汉字,我们会想到书法艺术,书法对于生命、对于艺术的意义,不用我赘言。汉字本身具有艺术性或者生命性、励志性,这其实在我们当代人面对这个繁嚣时代的时候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年轻的时候,我对于“心正则笔正”的说法嗤之以鼻,后来发现这句话真有道理,毛笔尖端是如此敏感,看看笔触中间产生了哪些问题,我们修正一下,心也就正了,过去写毛笔字,本身就是一个修养的工夫。
你想汉字如果不是独立的存在,不是这样形象的存在,我们可不可能写出唐诗里那么精炼的对仗,我们可不可能做到“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意象鲜明的文化表达?我会打一个问号。在台湾有人谈论禅宗。有时我想为什么中国的禅学家对禅的哲思会跟印度有很大不同,以至集大成?这跟中国文字的多义、弹性、暧昧乃至朦胧都有关联。有人觉得这是汉字的缺点,但它不同于拼音文字靠时间、靠语言连续性的阅读才能解读,而能图像式地直接认知。汉字这种特性使它在艺术发生上,有着分析乃至归纳的方法所不能及的长处。奥地利一位科学家的专著《一个物理学家的宇宙观》曾提到科学家需要有艺术家的能量,其中有一点就是直观,而不是用逻辑,艺术的创发更是如此。汉字于此有优点。
汉字还有跳脱性。比如我们说“在运动比赛中中国队大胜日本队”和“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这两句话都是指中国队赢了,“胜”和“败”是两个相反的动词,意义却一样,这超越了一般惯性的认知,使中国人在日常的哲学里面显现了其高明之处,而这和汉字有着必然的关联。这其中还关涉文化特质的问题。台湾在巴黎演了京戏《美猴王》,我们邀请法国记者做报道,但他们不理解演员为什么时不时翻几个跟头。我从两个角度解释了这个特质,一个是从历史文化,中国戏曲传统演出环境是个开放剧场,观众来来去去,我们会耍个特技吸引观众注意力。第二,中国戏剧结构不是单一线性主轴的思维。通过解释,他们为东方的文化特质所深深吸引。
“两岸汉字艺术节”对于两岸文化的交流有意义。海峡两岸的分隔是一个历史的特殊情境造成的,我们回到基点,也会发觉这个特殊性,不会障碍到普遍性的存在。海岸的分隔的确有悲剧性,我们可以把悲剧化为能量,互相参照,也可以取彼此的长处。
我有一个感慨,过去我们国势衰弱的时候,很多人对汉字提出质疑,觉得它不科学,非常的繁琐。甚至在20年前,还有人在提出废止汉字的说法,而现在这种呼声还部分存在。事实上,问题不在汉字,而在于我们自己的认识。让我们更多地认识汉字,认识自己的文化。此外,我们不可能永远只在老祖宗的遗产之下过日子,作为一个当代人,有发扬文化的使命,也就是我们面对世界、面向当代,要找到一个两岸共同的着力点和很好的前瞻点。
田青
今天海峡两岸共同举办汉字艺术节,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意义重大。海峡两岸对汉字的感情完全一样,我们继承这份文化,弘扬文化的责任承担都是一样的。
去年我们在我国台湾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我受邀做了演讲,讲演之后,一个台湾朋友递上一个条子,说大陆推行简体字,破坏了汉字之美。我当时谈了几点:
第一,简化字是有历史的。简化字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自然的、内在的要求。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巴黎研究敦煌卷子,读经卷的时候,发现两个草字头叠在一起出现,这两个字我不认识,后来弄懂了其实就是“菩萨”二字。因为出家人大量抄佛经,把菩萨写下来比较复杂,便用两个草字头摞起来代表。大陆使用的很多简体字,绝大部分是从俗字、古字、异体字、草书、行书中来的,这并不是违背汉字传统编造出来的。
第二,要历史地看这个问题。如今我们能够举办两岸汉字艺术节,共同探讨汉字艺术,同时为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最近一二百年,我国积贫积弱,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深刻自省的同时,对当时的汉字文化更多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仅仅半个世纪,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历史地、客观地看待前人对待汉字的态度。
为什么大陆推行简体字?有一个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有几亿的文盲,扫盲时,认识繁体字确实太困难。实际上,蒋介石先生也曾两次推行简体字,但是很多台湾朋友恐怕不清楚这段历史。繁简字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心结,有人认为大陆实行简体字,把繁体字完全废掉了,其实不然,在书法艺术里,内地书法家还是写繁体字。两岸不应该再有繁简之争,更不要把这个事情政治化。
两岸携手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互相学习的地方很多。怎么样把传统文化当中的精粹拿出来面对现代,面对世界?在这个方面,台湾做得很好。拿汉唐乐府来讲,它可以在巴黎商演卖票,持续12天。台湾汉唐乐府把南音和梨园戏结合起来,体现了现代的观念同时保留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如今在内地,地方戏现在都用话剧导演、电影导演来导戏,配乐都加上大提琴,小提琴。如何保护当前大约300种地方戏的剧种特性,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两岸要好好地相互学习,抛弃心结,共同为我们共同遗产的维护和民族文化在全世界的弘扬,尽心尽力。
网络语言是丰富还是冲击
另外,对于有人提出网络语言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是丰富还是冲击?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简单回答。一是因为现在的网络语言刚刚出现。第二,据我所知,网络语言是千变万化的,淘汰率非常高,但是青年人可以在网上有一片自己的天地,有自己的语言,就像我们整个语言的大家庭当中有方言,每个时代又都有每个时代的流行用语。
黄光男
汉字之美不仅在形式
汉字讲六书,具有形式美。第一是空间感,如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讲:形式之所以美,是因为有继续成长的空间。继续成长的空间因人而异,所以这个空间不是固定的。因而,形式美还体现在“书品如人品”,人不正字也不正。第二是层次,如建筑一样,文字也有层次,否则没有办法写好。
以“雨”字为例,今天是不是下雨?一点一点的,那是雨啊,文字就是这样啊,我去年到慕尼黑,有人问我“父”字为什么那样写。我给他讲:一个手一个棍子,这是指事字,他马上通了,那天本来不请我吃饭的,结果请我吃了。
另外,汉字之美在于它的形声义。义美,形式也美。汉字的美是一个知识的美,它可以传达很多知识,即这个字是不是有情感,具备不具备思想、道德。汉字通常是道德、学问的体现,它的机能是由形声义配合起来建构出的。
总之,汉字之美有对空间的考究,字体和整幅字之间的平衡,以及层次和韵律的讲究,最后汉字的作用应该是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