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的称谓和备受尊崇的地位,掩盖不住京剧艺术在当下的尴尬。在商业化、大众化的今天,一度作为主流艺术的京剧已逐渐小众化甚至边缘化了。如何创作出彰显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如何让京剧艺术为更多的受众熟悉和喜爱?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京剧工作座谈会上,包括11家全国重点京剧院团、17家省级重点京剧院团在内的近70家京剧院团负责人,就京剧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凸显艺术本体
“如今,京剧舞台越来越现代、越来越华丽,导致台上黑乎乎、主角很渺小,唱念做打武,全都忽略了。”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感慨地说:“目前的社会文化生态让京剧人非常忧虑,浮躁、媚外、泛娱乐化。题材的选择最能体现文化立场,我们不能搞应景、猎奇、媚俗之作。没有核心价值观支撑的作品,是没有感召力的;不能引起当代人共鸣的作品,是没有号召力的;任意戏说的作品,则是社会的一种破坏力。”他指出,每个剧种都有不同的艺术气质,比如表现男女相恋的缠绵,京剧比不过越剧;表现浓厚的乡土气息,京剧比不过地方戏;反映当代生活的快捷,京剧比不过话剧,但京剧过去被称为朝代戏,能承担江山社稷之忧,如《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等。
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平表示,京剧创作首先要坚持京剧的审美理念。目前,京剧现代戏创作存在一些误区,打破甚至排斥传统样式,舞台呈现过于写实,剧中的环境都依靠布景体现。这导致演员的表演受到限制,戏曲的审美趣味变淡,“有人把有些京剧现代戏评为话剧加唱,把传统东西都丢掉了。”王平说,对于现代戏来说,解决好虚实关系、程式的运用、艺术手段和表现内容的冲突是关键。“演员必须从人物出发,程式必须为人物服务。京剧《华子良》里耍草帽、耍筐、耍鞋,都是从传统程式吸收过来的,不仅丰富了人物,而且加强了程式,这就是古为今用。”
重创作也要重营销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京剧院团逐渐意识到,即使是“国粹”,也要积极主动地迎接观众的检验和市场的挑战,艺术创作重要,营销方式同样重要。青岛京剧院院长郭建青说,近年来,剧院每年演出近200场,演出收入百万余元。“在演出运作上,我们一改过去等客上门的做法,主动去做宣传策划,把各地演出公司、剧场经理请到青岛观看演出、签订演出合同。”同时,他们在演出模式上多条腿走路:为中青年观众准备现代戏,为老年观众演传统戏,为儿童排儿童京剧。此外,还积极运作社会资金举办专场演出。
国家京剧院在演出营销上也费了一番心思,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确立了演出季。“我们已经确定了三大演出季——新春演出季、五一演出季和十月金秋演出季,并尽早把这些演出信息、剧目、档期安排公布出来,以便于市场推广。”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说,国家京剧院非常注重演出节目的包装,并按照不同年龄段打造不同的演出概念,计划推出十大经典剧目、精品新作、红色经典中国行等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