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流动时代”的情感枢纽

来源: 新京报

今夜,中秋温润的月光将再次亲吻这片土地,千家万户都将开启团圆幸福的美酒。在这里,我们真诚地把祝福送给大家,中秋快乐!

    尽管,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中秋节究竟开始于历史中那一年,尽管,传统的生活方式离快节奏的工业社会越来越遥远,但是,在这一天,亲人都想团聚,很多无法和家人团圆的游子,也会在遥远的异乡思念家的温暖。

    中国当前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有流动人口超过2亿。人口流动越频繁,越需要情感纽带将人们凝聚起来。在这个流动的时代,很多年轻人在异乡打拼而不能守在年老的父母身边,也有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将儿女留在家乡。中秋节,就成为一个流动时代的情感枢纽。因为中秋节,很多人将听从亲情的呼唤,而尽可能踏上回家团圆的旅程。

    亲情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在现代社会中,亲情也是人与人彼此之间互相信任和关切的一种过程。于是可以理解,为什么这几天走亲访友会令交通拥堵陡然加剧,为什么都说“月饼不实在”却依然卖行红红火火,为什么每个人都会发几条手机祝福短信。 

    这是一个人口流动空前频繁时代的中秋节。这样的中秋节别有一番滋味。

    “流动时代”的中秋节也在考验公共政策是否“贴身”,是否为中秋节的感情传递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每一个中秋佳节里,家庭团聚的路径,其实也是这个社会良性治理的路径。我们的公共服务机构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令每一个以温暖为归宿的人也温暖在路上。公共政策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适应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现实,既要加快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突破硬件瓶颈,更要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加强应急处理的能力。

    当然,在这个中秋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与家人团聚的愿望,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都不应将他们遗忘。现在,玉树、舟曲以及其他地方那些遭遇了灾难的人们,或许还没有摆脱亲人离去的痛苦;还有京藏高速上那些司机,他们是否又在经历着拥堵;当然,还有那些矿工们,家人也在盼着他们中秋夜能安全升井回家……我们不知道这些家庭会如何度过中秋佳节,但是佳节时刻往往是人们格外期待好消息的时候。我们相信,只要有良好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这些家庭就不会被遗忘,也一定有好心人令他们感受到同样的温暖。

    这两天,又有无数人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踏上返乡之旅,无论是铁路、航空还是公路,又在承受着空前的人员出行压力。但愿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能发挥作用,别让人们在拥堵中度过中秋节。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在中秋之夜,皎皎明月俯视着人间的一切,关照着每一个家庭的悲喜。在这个美好的时刻,倘若“人人亲且善”、“治者贤与明”,那么不论这个社会如何流动,都会“千里共婵娟”。

    “中秋诗词”盘点:或对月怀人 或托物言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古至今,中秋节都是文人雅士赋诗咏词的大好时机。汉魏乐府、唐诗宋词之中,不乏有关中秋节或是以“月”为主题的传世名句。中秋来临之际,文学专家向记者细细“盘点”中秋诗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胡晓明介绍说,以中秋节和月亮为主题的古代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对月怀人”和“托物言志”两种类型。

    “对月怀人”顾名思义,就是以“月”为赋诗题材,表达缅怀之情。“这种缅怀又可分为大、小两种。”胡晓明教授说,“一是对家国的怀想,二是对亲友的思念。” 

    前者如李白的《关山月》中:“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文天祥的《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中:“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后者最具代表性的诗词之一,便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胡晓明说,苏轼原意借此抒发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文笔绮丽,情感真切,被后人广为流传,遂成为中秋缅怀亲友的佳作。

    胡晓明认为,李白的《静夜思》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是“对月怀人”的代表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句。

    至于“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好高尚情操的追求。胡晓明教授说:“中秋之月本身是非常纯洁和美好的自然物,诗人将其与现实进行对照,看似描述景物,实则借物抒情,正身明节。”

    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中:“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短短几句诗,却充分调动起了人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勾勒出全方位的夜月景色,为抒情做好了铺垫。

    还有李白《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五言律诗《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中:“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绝句《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等等,无不是巧思妙想的杰作。

    胡晓明说,时至今日,虽然月下赋诗的习俗已远没有古时盛行,但人们依然会设宴赏月、把酒言欢,庆贺美好的生活,祝福远方的亲友。中秋的氛围总是展现出人们对生命、对生活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