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政协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建议案,其中建议,在北京区划调整的背景下,应增加新东城区、新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两区整体考核中的比重,对保护不达标的实行问责。
古城保护难度日益增大
根据北京市政协的调研报告,“十一五”以来,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财政共计投入约40亿元用于促进历史街区成片保护,共涉及5000多个院落。撤销了旧城内 40个危改项目,分三批挂牌保护了658处四合院。同时推进旧城人口外迁,计划在朝阳、海淀和丰台等区安排接纳旧城人口的保障用房约800万平方米。
调研报告同时显示,尽管北京市逐步形成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体系,但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也存在诸多问题。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5%的旧城,承载了城市总量50%以上的交通和商业压力,使旧城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数据显示,北京市市级以上文保单位322处,大量文物保护单位被机关团体和居民占用,对外开放的仅40%。北京市文物局表示,有54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截至2003年,旧城胡同数量较1949年锐减一半,从3250条降至1571条,目前划入保护区的仅有600多条,未被划入保护范围的还在不断消失。旧城一些胡同存在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居住比例增大、管理无序等问题,长此下去可能沦为新城中村。
报告还透露,北京地下文物正不断遭受严重破坏。2007年和2008年,北京共有4191项新开工建设项目,但只有97个项目进行了考古勘探调查,仅占总数的2.3%,致使大量地下文物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被损毁。同时,大量超高建筑不断出现,旧城整体风貌遭到难以挽回的破坏。
古城保护应实行一票否决制
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该建议案首次提出“十二五”规划编制应“五规合一”,即把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人口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土地规划进行有效整合。北京市政协委员们认为,应以制定“十二五”规划和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转换名城保护的思维模式,明确旧城发展与其他区域发展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政策倾斜和考核指标等方面的不同。在旧城风貌区内,不再安排重大建设项目,同时采用修缮、翻建、清理等方式,恢复街区、胡同和四合院的原有风貌。严格控制文物周边的建筑高度、建筑形式和色彩等。
针对刚完成的北京行政区划调整,建议案指出,鉴于新东城区、新西城区是北京古都风貌最集中的地区,两区应把古都风貌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增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在两区整体考核中的比重,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把旧城修缮、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与古都风貌保护结合起来。在事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大问题上,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实行问责制,对保护好的要表扬,不达标的要进行问责。
建议案还提出要将腾退被占用文物作为一个突破点,列出被占用文物的清单,将安全隐患较严重的被占文保单位作为重点,明确腾退方案和时限,设专项资金并加大政策倾斜和高层协调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