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雕塑包括城市雕塑的发展直接受到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苏州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瞩,但作为城市标志之一的城市雕塑却一直未见起色,偶尔能见到的也没能体现苏州应有的文化特色。针对苏州城市雕塑的薄弱环节,我市决定,建设一系列能充分展现古城特有风貌的城市雕塑,经过多方努力,由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钱绍武教授主力构思、亲自操刀的苏州环古城城市雕塑系列工程第一期工程已经基本竣工。
7月30日上午,76岁的高龄的钱绍武教授来苏,在苏州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以“城市建设与雕塑艺术”为主题的公益讲座。讲座围绕苏州城市雕塑如何恢复古城面貌,体现古城文化特色而展开。
钱绍武先生说,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设都必须使建筑、雕塑、绿化为着某一个主题而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一种能充分体现这座城市特色的气氛与意蕴。他主张园林家、规划家、雕塑家、建筑家,从构思开始就要协作,这样才能做到密切结合。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也说过类似的话:要把各种几何体在空间转换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时下,城市环境建设成为很时髦的词,大家把它提得很高。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中华民族的这种环境意识由来已久。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就是强调要人与自然保持协调一致。中国最有名的环境艺术——武当山,可以说在全世界都不可比拟。整座山从剑河、剑峰,五尊铜雕,以及站在金殿上俯瞰四周山峰成辐射状的气势,都无一不为主题服务,突出强调了永乐皇帝“以武定天下”的雄才大略。建筑、雕塑、绿化达到如此统一的武当山确实能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
此次改造苏州古运河,恢复古城风貌的工程绝对不是一方努力就能够达到的,只有结合苏州的文化特性,通观沿护城河的环境面貌,进行整体的规划,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钱老抓住了苏州最突出的“两大光辉”。一、古吴文化。古吴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三令五申”、“卧薪尝胆”、“干将莫邪”等等都是苏城人民耳熟能详的典故。钱老特别强调的是以伍子胥为核心的体现吴地人民不畏强暴、为国为民的大英雄精神。二、市民文化。明代嘉靖年间,苏州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商业中心,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同时反封建的思想意识也日益突出,在不少文人的小说、书画中不断得到反映。钱老通过塑造各类普通市民的形象来反映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唐寅等文人的塑造来体现人们的反封建思想。
具体来讲,运用中国古城传统雕塑融入现代雕塑语言,采用写实结合意象的表现手法。即将摆放在胥门的《伍子胥象天法地建设胥城》雕塑可谓大手笔(见题图)。伍子胥像由3米高的花岗岩雕成,巍然而立,气势昂然,雕塑线条简练,却又力拔千钧,充分体现了伍子胥的英雄气概。雕塑后面则是竖着一块高四米半,共一百多平方米的干城墙。城墙上刻着纪念伍子胥历史功绩的事迹故事,共由六个场面组成,分别是《昭关脱险》、《吹萧吴市》、《得吴王阖闾赏识建胥城、通运河》、《荐孙武》、《大破越军俘勾践》、《被谗,悬头国门》。城墙后面还有钱老亲自执笔的八个大字“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体现了以天地原则设计苏州城建的思想精神。同时,为了表现伍子胥忠贞为国,却被吴王听信杀害的悲剧特色,钱老为此设计了一个四米多高的伍子胥头,震撼性很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钱老说,苏州总给人柔和、细腻的感觉,增加一点阳刚之气、悲剧意识是有益的。
另一部分体现市民文化的则比较轻松自然,基本上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值得同情,却也让人欣赏。在觅渡桥上,钱老设计了一个化缘和尚,十分虔诚,花一生精力来修桥,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常人无法具备的,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秋香待渡》则充满了优美情感的感染,小尼姑冲破封建藩篱,大胆追求爱情。《三纤夫》的刻画也十分到位,让人倍感亲切,苏州不少年长的人看到这组雕塑的都说:“我以前也拉过纤。”同时,老、中、少三个纤夫的位置安排,底座的设置及与环境的处理都恰到好处。在《长亭》设置的五组像非常生动有趣,老爷爷拉二胡,小姑娘卖唱,睁着天真的双眼的小男孩在听唱,过路的小商人也被吸引了,一切那么自然。小男孩的双眼钱老可是花了心思的,利用光学原理,看上去晶莹剔透。
在桃花坞,钱绍武则准备设置一组《唐伯虎与李端端》,颂扬他们的友谊。还准备在阊门节点设置《文人雅集》,干将桥节点在干将路轴线铸剑园内设置干将莫邪群像。
所有的雕塑都是围绕古运河而展开,通过挖掘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成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统一的新型现代苏州,目的明确,主题突出。环城建设第一期工程东段已经初步完成,钱老说,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有些地方做得太过了,太人工化了。比如说“长亭”,本来只是设计一个十分简单的亭子,再在旁边种上一棵柳树,结果施工者把它做得过好了,反而失去了原来的意韵。当然,总体上是好的,也有不少地方超出来原来的想法,如“纤道”的制作,既花了工夫,又安全。
钱绍武先生说,城市雕塑对青少年的教育影响很大。爱国主义的基础是乡土之爱,一个人事业的大小取决于立场的大小,所在城市文化名人对青少年立志有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主要代表人物的雕塑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人像的设置让青少年感受到一种自豪感;另一方面,城市多竖立名人像,哪怕只是半身的,让孩子们到处感到名人的存在,从而在精神上形成支柱。
城市雕塑本身就是社会需要的结果,有很强的共同性,应该尽可能采用大家承认的符号, 体现社会的共同理念、共同需要、共同信仰,钱老采用大家熟悉的写实加意象的表现手法,抓住大家所熟知的具有强烈精神意义的人物特征,塑造了伍子胥、唐伯虎、文征明等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现在,钱老正在忙着第二期工程西段的设置,部分雕塑及稿子业已完工。
媒体: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