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气温骤降雨雾沉沉。苏州图书馆的学术报告厅中却是热气腾腾,掌声阵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钱理群先生在近3个小时的演讲和与观众的交流中,滔滔不绝地为苏州读者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艺术家鲁迅:有趣并快乐着
钱理群的演讲主旨是“作为艺术家的鲁迅”,因此鲁迅一生中办刊物、为自己的作品设计封面等等艺术创作实践成为钱理群关注的焦点。从鲁迅与普通农民一样喜爱红、黑、白三色中,钱理群看出了鲁迅性格深处“天生的草根性”;从鲁迅对杂志封面留白的讲究与处理中,钱理群看出了鲁迅与逼仄、紧张这种传统国民性格作抗争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从鲁迅在1936年以重病之身为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编选出版作品集,并亲自作文解说的举动中,钱理群看出了鲁迅与艺术家们精神气质相通的异端性;从鲁迅的文字作品极富音乐感的特点中,钱理群看出了鲁迅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拥有的宝贵天赋——艺术直觉。
研究鲁迅、追随鲁迅已成习惯的钱理群在演讲中数次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那些经典片断,“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完全沉浸在这些经典魅力中的钱理群似乎在与鲁迅进行着一场精神交流:“他对这些图书和刊物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追求完美。看着这些作品,我能感受到他认真创作时的那种快乐和得意。他完全倾心于艺术本身,这样艺术性的鲁迅,在其他地方是很难见到的!”
文学家鲁迅:当下的中国需要他
在钱理群看来,鲁迅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界的一根标杆,凡有一定文化程度并能思考问题者,“你总要和他相遇!”
钱理群自己和鲁迅相遇在“文革”后期,那时的他正陷于绝望之中,他开始接触鲁迅阅读鲁迅,他发现鲁迅基于独立思考之上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可以回答很多问题。“鲁迅是我们这个民族中极其少见的具有原创性和源泉性的精神资源,所以我觉得他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
作为近现代史上最受关注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鲁迅生前身后的境遇几经变化。“从他这个名字出现之时起,就有人骂他。骂他是正常的,他曾经的显赫反而不那么正常。”钱理群的解释十分诙谐,“今天鲁迅的作品依然畅销,连我研究他的书也跟着畅销。为什么呢,因为喜欢他也好,骂他也好,怕他也好,你都得先看看他。”
钱理群认为,当下社会十分复杂,人们的思考也得相应复杂,而鲁迅的思维方式就很复杂,“他不依附于任何组织,不依附于任何文化流派,也从不希望任何人依附于他。”因此,鲁迅这种希望人们独立思考、平等交流的原则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普通人鲁迅:年轻学生不再误读
从2002年8月退休以后,钱理群走下大学讲台,步入中学课堂。“给中学生上课完全不一样,教材都是我重新编写的。”2004年起,他在南师大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开设了《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目前该书已作为“苏教版”教材走进了中学课堂。
由于“鲁迅”是几十年来中学生试卷里的常见词,“考得太多了,小孩子们真是特别烦他。”钱理群决定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给学生们看看。他第一次上课就向学生介绍鲁迅的《五猖会》和《父亲的病》等文章,接下来,再继续介绍他与儿子海婴之间的故事,主课后的附录里还收入了海婴回忆父亲的文字和许广平回忆丈夫的文字,对于那些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父亲”仿佛是一个十分陌生的话题,可是在钱理群的引导下,作为一个儿子和一个父亲的鲁迅却告诉了他们太多东西,“整堂课效果很好,这个契合点抓得很成功。”
68岁的钱理群语速极快,他几乎毫无停顿地演讲、答疑了整整3个小时。讲座结束后,数十位读者把他团团围住,签名、合影,夜幕初降时,这场关于鲁迅的精神大餐才告落幕。
媒体: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