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迟早会与鲁迅相遇

来源: 苏州图书馆

鲁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与鲁迅相遇》是著名学者、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作为苏州图书馆《名家大讲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昨天,钱理群面对苏州市民讲述了《作为艺术家的鲁迅》,引领着大家“与鲁迅再次相遇”。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掌声不断,聆听者在熟悉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之外,结识了艺术家鲁迅。而今天和明天,钱理群教授还将在苏州大学、苏州十中面对大学生、中学生“开讲”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学中绕不开的“大家”,作为研究鲁迅的“大家”,“钱理群”一直是教科书、参考书上时时邂逅的名字。这样的学者会不会很难接近?昨天下午,记者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近钱理群,在听他侃侃而谈,与他面对面交流之后,感受了他的热情和平易。

    在朗读中意会鲁迅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讲台上的钱理群大声朗读完鲁迅名作《记念刘和珍君》里的这句名言时,苏州图书馆报告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钱理群的嗓音带着点磁性,而语音里饱含的热情更是打动人。也许是因为面对市民听众的关系,在昨天的讲座上,钱理群选择了一个颇有吸引力的新话题:作为艺术家的鲁迅。在他看来,鲁迅不仅是大家熟悉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个很有造诣的艺术家。“鲁迅的文字是不能默看的,只有大声地朗读,才能把握语言中的韵律,才能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才能意会他不能言传的思想。”钱理群这样说。

    为了说明鲁迅在美术上的造诣,钱理群特地向听众展示了鲁迅亲自设计的图书封面、插画,《彷徨》、《坟》、《华盖集续编》等等,对于红白黑基本色的钟情,对于书法篆刻元素的运用,让人领略了鲁迅简练、唯美甚至前卫的艺术理念。为了表现鲁迅作品中蕴含的音乐性,钱理群不仅朗诵了《记念刘和珍君》,还朗诵了《野草》中的《求乞者》,用钱理群的话来说,在这里,鲁迅把中国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灰土的黯淡色彩、灰土弥漫的压抑感在钱理群激昂的语调里表露无遗。

    走进中学课堂讲鲁迅

    在北京大学20多年的学院生涯里,钱理群一直在研究鲁迅,也一直在面对大学生讲鲁迅。钱理群的“鲁迅”是北大中文系的一大招牌。2002年,退休后的钱理群并没有停顿下来。离开大学讲堂的他主动走进了中学课堂。“48年前,我从这里出发,现在又回到了这里:中学将永远是我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钱理群在自己的博客中曾这样总结走进母校南师大附中的体会。

    在昨天的讲座中,当听众问及为何要面对中学生讲鲁迅时,钱理群说,因为鲁迅代表经典,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犹如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等等,应该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他们年轻一代的精神“底子”的。而在此后的采访中,钱理群还特地告诉记者,为了让中学生读懂鲁迅,他在讲课内容与方式上都做了调整,而当年推出的《鲁迅作品选读》也已经成为正式的“苏教版”选修课程出版了。

    “我觉得应该要在中学开设四门基本经典的选修课:《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和鲁迅作品选读。”钱理群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鲁迅,不是所有鲁迅的作品都适合中学生,面对中学生讲鲁迅关键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他告诉记者,他曾前往南师大附中、北大附中和北师大实验中学三所中学开讲鲁迅,其中,在南师大附中的课程持续了50天,为了让心存敬畏的孩子们慢慢接近鲁迅,他把课程分成了渐进的几个阶段,从讲鲁迅与海婴的父子情开始,讲到海婴眼中的鲁迅、许广平眼中的鲁迅,让学生带着成长的体会去了解鲁迅。接着,鲁迅作品里的神话故事、小动物等等一一登场,“这时学生们会发现一个与过去老师讲的鲁迅所不同的鲁迅,也会在‘是否把鲁迅讲浅了’的疑问里进一步产生探究的兴趣。”钱理群说,这样才能进入鲁迅的严肃命题,带着学生们读《灯下漫笔》等等,带着他们去思索人生观问题,思考该成为怎样的人。最后,鲁迅当年写给青少年的文章会被拿到课堂上,钱理群以课堂讨论代替讲解,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领悟去思考。“选修课结束后,我要求学生们写一篇《我之鲁迅观》,要求是说真话、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出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道理,效果非常好。”回忆起当时的课堂上,高声朗读出鲁迅《阿长和〈山海经〉》里最后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钱理群还清楚地记得,“那一瞬间,学生的眼睛发亮了。就在这一瞬间,鲁迅与学生,我与学生,也就是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了心灵的相遇。”

    鲁迅精神你我同续

    有人说,钱理群似乎一直生活在鲁迅的世界里,甚至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遭遇困境或惶惑时,总习惯于到鲁迅的文字中寻找答案,钱理群则把这种人生体验叫做“鲁迅相遇”。“只要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你就迟早会与鲁迅相遇。”钱理群的这句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之后就是鲁迅,所不同的是鲁迅是文化上的异端,有着边缘化的特质,对于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来说,需要用鲁迅那样的思维方式去对待,需要像鲁迅那样既拿来主义,又不被收编,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独立性。”钱理群给予鲁迅极高的赞誉,他说,很多人说他是“行走在鲁迅的阴影下”,他并不否认,作为一个研究者,要能够进去,也要能够跳出来,面对鲁迅,他还只是进去了。但他很赞同“研究者是后死者”的观点,他不仅要讲鲁迅,还有着接着鲁迅往下讲、往下做的责任,“我以为,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想是延续和发展的,鲁迅研究者对鲁迅的解读也会成为鲁迅思想的有机组成,每个读者也都在为鲁迅思想的延续发展作贡献。”“有人喜欢、有人骂,还有人怕。”钱理群这样评价现代人面对鲁迅的态度,而从昨天讲座的热烈场面看,钟情鲁迅者并不少,更有人因为钱理群的热情解读对鲁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一方面,鲁迅已是渐行渐远,另一方面鲁迅的著作始终热门;一方面,很多人在阅读和生活中鲁迅近乎缺席,另一方面,各种类似“百年文学经典”的评选结果中总少不了鲁迅,也许,这就是只有鲁迅才能创造的经典了。

    媒体: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