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迷”风貌 略露端倪

来源: 苏州图书馆

张爱玲对于南方读者,特别是苏州人来说,就像一位永远不老的亲切的邻居。每当张爱玲的作品出版,每当改编自张氏作品的影视剧发行,坊间都会掀起一股“张爱玲热”,视张氏为偶像者,多半称为“张迷”,在网络和纸媒上也可见“张迷”踪影。

    自陈子善教授应“名家大讲堂”之邀主讲“张爱玲在2009年”的消息公布后,到晚报和苏州图书馆领取入场券的听众中,除了一些大讲堂的老听众,还有不少“张迷”。 “老听众有些我们已很熟悉了,但是这次却发现新面孔增加了不少,年轻的女性居多,感觉上像白领;不过也有不少更加年轻些的男性,学生模样的。 ”苏图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

    昨天下午,记者在讲座现场,就见到了几位“张迷”。

    家住园区湖东的刘女士是一位全职太太,读过不少张爱玲作品的刘女士觉“今天的讲座收获不小,知道了很多作品之外的张爱玲的信息。”她认为,平常在家里看张爱玲,多半是作为休闲阅读,没有很刻意地去想过这些作品内在的一些东西。“像陈教授这样的研究阅读,提供了很多我们普通读者没有注意过的角度和资料,非常有价值。 ”因为女儿刚刚读六年级,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的刘女士准备把讲座中的一些要点记录下来,“以后向她推荐张爱玲作品时,我就有很多内容可以告诉她呀。比如张爱玲的写作习惯、生活历程等等,给小孩子作介绍时就能生动细致一些,更容易让她产生阅读兴趣。 ”

    结伴而来的张女士与赵女士在听讲过程中,不断地小声交流着。阅读了大量张爱玲作品的这一对姐妹,面对记者的提问,还连连摇头:“不算的,我们不算资深‘张迷’。 ”但是她们的阅读体验却颇有见地,“刚才陈教授提到的由张爱玲翻译成英文,并用白话文译注的《海上花》,我就读过。记得当年我读完《海上花》之后,发现书后还附有张爱玲的一篇书评,是她自己作为读者看了《海上花》之后写的书评。我一看之下,才发现她对小说中各色人等的剖析,简直颠覆了我先前的阅读感觉。回头再看一遍,果然不一样了。 ”张女士对这个细节记忆犹新。

    “张爱玲对人性刻画的技巧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当然能进入文学史的殿堂了。而且,我个人认为,在她之后的所有女性作家,没有一个能超越她。 ”赵女士表示。 (记者李婷)(《姑苏晚报》2009年9月13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