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张家玲的记忆——张爱玲研究者陈子善访谈录

来源: 苏州图书馆

□本报记者 王舒阳

    很多人都将研究张爱玲的陈子善与张爱玲紧紧联系到了一起,甚至有人戏称他是“张爱玲在21世纪的男朋友”。 近20年来,陈子善陆续发掘了许多张爱玲散佚在故纸堆中的文字,包括张爱玲中学时代的作文、小说以及英文散文。昨天,苏州图书馆苏州大讲坛请来陈子善,让他讲讲《张爱玲在2009年》。不少市民放弃假期休息、专程前来,听陈子善为大家分析张爱玲。

    《小团圆》是张爱玲最复杂的一部小说

    既然要谈《张爱玲在2009年》,那么就不免要谈今年争议最多,也是最畅销的张爱玲遗作《小团圆》。在陈子善看来,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假定说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最伟大的作家只有一个的话,那当然是鲁迅,但第二位优秀的作家则是张爱玲。”陈子善说。 对于今年出版的张爱玲遗作《小团圆》,陈子善认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自传体小说、一部别开生面的情感小说和一部别开生面的心理小说”,内容“如此丰富,如此复杂,如此吊诡”,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入。《小团圆》里不但有盛九莉和作者张爱玲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还会加入第三种声音:读者的声音。“小说中的许多空白,许多跳跃,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去想像。有一千位读者,就会有一千部《小团圆》。 ”

    对一些读者所做出的“陈子善只是一个资料搜集者,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文本解读者”评价,陈子善很宽容地接受了这个评价,他告诉记者,“每一个人对小说的解读都是见仁见智的,这只是基于文本阅读的基础,而作为一个学者,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才是我最基本的工作,我需要将张爱玲遗留下来的大量资料整理出清晰的脉络,这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研究者而言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

    《重访边城》才是真正的大文化散文

    继《小团圆》出版后,张爱玲的散文集《重访边城》也随之在内地问世。陈子善谈起这部作品,言语里则充满了赞赏之意,“《重访边城》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散文,讲述的是张爱玲在上世纪60年代在香港和台湾的所见所感,在这部写实的散文里,我们在张爱玲细腻的笔触中仿佛亲身体会到那时香港和台湾的风土人情。她对台湾生活的观察视角独特,对民俗的关心程度甚至已经达到了学问研究的高度。在台湾的十多天里,她深入观察当地生活,尤其对高山族的民间舞蹈很感兴趣,看当地的居民跳舞时曾一度趴在草地上欣赏,她很喜欢这种原生态的东西。有人也许会说张爱玲的作品太啰嗦,但这恰恰是张爱玲的优点,张爱玲精雕细刻的写作方法让她的作品焕发出不一样的魅力。即使在女作家里,张爱玲对事物描写之细致也是首屈一指的。《重访边城》是一部‘大文化散文’。 ”

    《重访边城》写于张爱玲晚年,因此人们可以从中解读出张爱玲晚年的心态以及待人处世的态度,从中可以很明显地体会到她的那种孤独感与隔绝感。

张爱玲遗作还将陆续出版许多读者都很疑惑,为何报端每年隔三差五地报道张爱玲的遗作被发现。在读者印象中,张爱玲定居美国后似乎不再动笔。为何时隔这么久,还有《小团圆》、《重访边城》这些重量级的作品没被出版。

    “张爱玲作品的重新发现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在以往的报纸、杂志上摘取文稿,仍然有空间,虽然空间已经不大。另外一个途径就是从宋以朗那里得到,这是一个大的途径。宋以朗因父母宋淇与邝文美乃张爱玲生前指定的遗产继承人(包括小说版权)之故,于2007年开始正式细心整理张爱玲的资料,这也就有了《小团圆》、《重访边城》的重见天日。不久还将会有《雷峰塔》、《易经》的面世,其他读者期待的,也许还会有。但是还有一些作品,如张爱玲后期所著的《张学良传》,由于牵扯到一些历史、法律等敏感的话题,目前还不适合公开出版,但是张爱玲的作品永远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陈子善告诉记者。

    陈子善是一位和善的学者,他除了谈张爱玲,还会跟你谈谈新疆和甲流,他喜欢猫,编过一本叫《猫啊,猫》的书,还会告诉你,鲁迅喜欢的动物都是很奇怪的,什么猫头鹰啊、壁虎啊这种人见人怕的小动物最得他宠爱。张爱玲还为苏州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她亲自把苏州白话版的《海上花列传》翻译成普通话和英文,将这部优秀的小说推广到全世界。在记者的眼里,陈子善是一个懂得做学问也懂得生活的人,他爱书,谈起人来温情感性,谈起书来,则犀利深刻。(《苏州日报》2009年9月12日A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