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善纵论“张爱玲热”透露出版界想重出一套《张爱玲全集》

来源: 苏州图书馆

本报讯(记者 李婷 摄影 郑红)昨天下午,应“名家大讲堂”之邀主讲“张爱玲在2009年”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表示,从张爱玲作品的出版、传播及研究来看,2009年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张学研究”丰收年进入文学史。

    面对苏州图书馆报告厅中的近四百位“张迷”,陈子善在两个小时的演讲中,回顾了2009年“张爱玲”再次成为文坛“关键词”的过程。年初,陈子善主编的《重读张爱玲》出版,这是2005年张爱玲研讨会的论文集,这本书的问世为2009年的“张爱玲热”拉开了序幕。 3月,《小团圆》出版不久就创下了两项纪录:目前发行量据称已经达到了100万册(两岸三地的统计数字)。“在阅读已经非常多元化的时代里,如此庞大的发行量几乎是一个奇迹。 ”陈子善评价道。其次是16万字的《小团圆》引起的各种争议在张爱玲目前的作品里是空前的,而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这本小说是否能看做张爱玲的自传”。“我有一个朋友,从来不读小说,竟然也看《小团圆》,原因呢,就是满城争说《小团圆》。 ”作为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也对《小团圆》的“火爆”有一点点诧异。

    继《小团圆》出版后,张爱玲的另一力作《重访边城》5月也在内地问世。《重访边城》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散文,讲述的是张爱玲在上世纪60年代前往香港和台湾的所见所感。在这部写实的散文里,张爱玲用其特有的细腻笔触记录下了那个年代香港和台湾的风土人情。“《重访边城》是张爱玲晚年散文创作的代表作,评论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张的散文创作好过小说创作。我也如此认为。”而且,陈子善还特别强调了,张爱玲写作时,会先写一部英文稿,再写一部中文稿,但是,中文稿绝非从英文稿直接翻译而来,“基本上是改写、重写,因此《重访边城》英文版1963年就在美国的刊物上发表过了,但是其中文稿的写作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完成的。 ”

    9月初,陈子善的学生肖进编著的《旧闻新知张爱玲》出版,这本书收集了上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里有关张爱玲的信息,其中还收录了张爱玲的《炎樱衣谱》前言。“这是一个最新发现,我顺势查找下去,结果又在《力报》中发现了三小节《炎樱衣谱》,这是张爱玲为好友炎樱新开的服装店写的“广告软文”,全文1400多字,分成4节来刊发。非常有趣。 ”陈子善透露,北京出版界有人想再重出一套新的《张爱玲全集》,这个最新发现的《炎樱衣谱》应该会收录进去。(《姑苏晚报》2009年9月13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