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光做客名家大讲堂

来源: 苏州图书馆

从《诗经》、《周易》中看——中国先民的恋爱与婚姻

    在苏州市第四届阅读节开幕之际,9月26日,苏州图书馆报告厅再度火爆。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再度做客名家大讲堂,为苏州市民献上一场精彩的报告会——《从〈诗经〉、〈周易〉中看中国先民的恋爱与婚姻》。依据这两部经典著作,再现了3000多年前中国先民恋爱状况和对婚姻的态度,感受到了经典阅读带来的乐趣。

    王教授首先在介绍《诗经》时说,《诗经》作为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迷人的艺术魅力,为后代诗人墨客所敬仰、学习、借鉴,强烈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诗经》中不少诗非常好懂。其中最晚的诗到现在也有3000年,但今天读起来还非常有意思,其情感描述跟我们今天的情感仍很吻合。从《诗经》起,看三千年来中国人的情爱表述:从热情奔放,到曲径通幽;从禁闭再到开放。《诗经》成为我们情恋长河之源。他举了一个例子,《诗经》中常提到两条河:溱水与洧水,有首诗即名《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该诗写于春秋之时的郑国,地点在今河南新郑县,溱水尚存,洧水现名双洎河。这首诗是写在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的时候,青年男女来到溱、洧之畔沐浴嬉戏。他们手拿兰草,又互赠芍药,以表达心中之爱。可以说三月初三应为中国的情人节,定情之花应为芍药。 

    《诗经》谈恋爱,而《周易》作为一部占卜的辞典,反映了先人的婚姻状态。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屯卦”,向我们展示了远古劫夺婚的场景。

    王余光先生一个半小时的精彩解读,深深地吸引了听众,让人久久沉浸其中。其妙语让人开怀,智言发人深思,幽默令人捧腹。提问环节,听众踊跃,王余光教授也回答的妙趣横生、诙谐幽默。他毫不刻意、鲜活真实的个性,感染了所有现场观众,让大家再次重温了经典,体会经典著作的永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