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婷 摄影 郑红)听北大教授读《诗经》论《周易》,似乎是很学术的一件事。可是在“名家大讲堂”内听完了王余光的讲座后,不少市民点头赞许,没想到这位北大教授讲得这么幽默生动。昨天下午,“从《诗经》、《周易》中看中国先民的恋爱与婚姻”讲座在苏州图书馆报告厅内引来了听众的多次会心之笑。
王余光教授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系主任,作为经典阅读、全民阅读的一个推广者,他不仅出版了《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献史》(第一卷)等多种专业著作,也撰写了《名著的阅读》、《读书随记》等普及读物。从《诗经》、《周易》这两部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解读中国先民的恋爱与婚姻,就是一个既专业又大众的新颖课题。
王余光认为,《诗经》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有史料价值的古代文献。《诗经》中某些诗歌记录了商、周民族起源的传说,商周之际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周民族早期活动的历史,都极有价值,并成为《史记》所依据的材料之一。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诗经》中的不少诗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仍然是通俗易懂的,要知道,《诗经》中创作年代最晚的诗到现在也有2500年了,但其情感描述跟我们今天的情感仍很吻合。从《诗经》起,看三千年来中国人的情爱表述:从热情奔放,到曲径通幽;从禁闭再到开放;《诗经》由此成为中国人的“爱情长河之源”。
以《诗经》中的名篇《郑风?子衿》为例,王余光讲道:“原文中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意思呢,就是一位女子对心仪的男生说,就算我没有去赴你的约会,难道你就此断了音信,不理我了?你可以发个短信嘛! ”场内笑声四起。他还认为,虽然中国的旧式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就连胡适这样的洋博士也因为父母之命,直到成婚那天才看到了新娘的模样。“但旧式婚姻离婚率很低;今天自由婚姻固然很好,可是离婚也太自由了。 ”听众闻言大笑之余,还有不少人频频点头。
沈炳健是天平学院城建环保系的大三学生,平时经常阅读历史书籍的他表示,讲座之精彩出乎意料:“看到讲座题目时,觉得一般般吧。但是听了之后才发现,王教授的解读角度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虽然《郑风?子衿》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作品,我都会背,但听了王教授的分析后,觉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变化了。同样的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有如此丰富的结论,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 ”
摘自《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