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放
昨天下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在讲座中,让挑剔的苏州读书人领略了经典的魅力。
反对国人对洋节中的“情人节”太热情
王教授幽默风趣,激情四溢。他讲座的题目是“从《诗经》、《周易》中看中国先民的恋爱与婚姻”。记者以为他讲这个题目,是不是对当代人婚恋轻率的不满,借先民的浪漫和实在来讽喻当代人。但他坚决地否定了。他认为,那是社会学家的任务。他是一个讲究文献学的学者,中国古籍有20多万种,一辈子也读不完。那么,选择经典,就是聪明的做法。他昨天的讲座,实际上还是他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地推崇阅读经典的一个案例,那就是,从《诗经》、《周易》中看中国先民的恋爱与婚姻,能发现阅读经典,原本是可以这么轻松愉快,这么享受的。
王先生坦诚地说,由于昨天台下听讲座的,有他的苏州“亲友团”,他的岳父岳母都在听讲,他还有些放不开。一来亲友团中有长辈,不能不有所顾忌;二来,从做学问中说,他的岳父母也堪称他的师长,他“不敢放肆”。他认为《诗经》中爱情篇章的优美,先民勇敢和浪漫的爱情追求,实在值得今人弘扬和欣赏,这上面,没有年龄与辈分的差异。所以,他反对国人对洋节中的“情人节”太热情,而要将“三月三”看成中国人的情人节。对情人节中玫瑰的钟爱应该转移到芍药上来。
推崇纸质阅读中外经典极具生命力
第四届苏州阅读节将于9月28日开幕,记者当然要听他谈他对阅读节的看法。
王先生开门见山地说,改革开放初,读书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但近年来,世界范围的读书状态都不太令人满意,人们的读书热情在减少。针对荧屏的冲击,中国人的读书时间、阅读数量开始下降,为此,许多媒体专门约他谈到了这一问题。其实,当初的荧屏还只是电视机、游戏机,电脑、手机还没有普及,现在这个问题,显然更加严重了,而且世界各国从事教育的人也都在关注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实,现代发达国家都是非常重视阅读的,美国政府在克林顿当政时曾经把提高国民的读书能力上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王余光特别强调读书、尤其是经典书,好的著作可以治疗烦恼。他不相信网上阅读可以引领读书潮流,因为网上阅读与纸质阅读相比,阅读者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电脑屏幕会经常转换话题,网上阅读在逻辑性、语言表达上,也存在明显不足。
中外经典在当今世界是否还有生命力?王先生说,从20世纪不同时期专家、作家和高校的推荐书目、出版量、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经典仍是有生命力的。从版本种类看,像《老子》、《论语》等经典50年来内地都有百种版本,北京市民的调查显示,排在影响最大的前十位书中,中国的四大名著名列一、二、五、十位。这都充分证明了经典的生命力。他和研究生收集了中外80种涉及经典的非专业书目,排在最前面的是《诗经》及莎士比亚的著作,具体读什么还可与专业爱好结合调整,但阅读经典应该成为一种基本文化需求。
打开一本书看到里面的好景致
作为北大信息管理系的主任,应该对目前国人的读书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能不能披露一下收集的“情报”?
王先生说,他一直在做一些关于大众阅读的调查。一项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对6000个家庭每两年一次的调查显示,大众的读书时间、购书数量逐年减少,而上网时间却逐年增加,现实面临的问题是信息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很令人担忧的结果。
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
他说,首先免不了现代技术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和冲击,它占据了我们大多数时间,使得我们没有精力进行阅读,这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其次,他认为是实用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流行。社会需要能从事某一个生产链上工作的人员,专业逐渐细分,人们只关注自己链条的一部分,很难有书本知识带给我们的综合视野和通识教育。
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样可以从网络上迅速得到,而不一定要读书,读书反而浪费时间。但王先生认为,这是一种表象的认识,事实却是很真切的。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当你把电脑打开后,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学习知识上的,有多少时间用来和别人聊天、看娱乐八卦、浏览广告、玩游戏的。不用细说各人自己也明白,面对着诸多诱惑,人的自控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安下心来去学习,更别说孩子。所以,他一直主张纸本阅读,书籍可以让我们真正沉静下来,在纯粹的世界里遨游。
那么,怎样改变目前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吗?
王先生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让我们喜欢上阅读。打开一本书,看到里面的好景致,你一定还想以后继续来看,你得到的就是纯粹的知识。如果你放弃这样一个机会,恶性循环就会继续下去。让读书成为你的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就能清醒而自在地活着。在这其中,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为公民继续教育的中心,它就像一个城市的文化心脏,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城市的文化就衰竭了。所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需要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市民走进来,欣赏这里的“美景”。昨天讲座主题的确立,也是冲着这个目标的。
摘自《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