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著名历史学家钱穆之子,江苏无锡人,1933年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当穿着一身蓝色中式衣衫的钱逊先生站在“名家大讲堂”讲台上,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眼前的他不像是学者,更像一位坐在自家院子里唠嗑的老大爷,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
钱逊先生一开始就引用了《大学》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他说,这句话最好地概括了《论语》思想的核心,也可以说,全部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靠的是每一个人的自觉。读《论语》,学儒学,首要的一点也在修身为本。离开修身,最后一切都归于无用。弘扬国学,核心也是每一个人都以修身为本。所以,钱逊先生也在各种场合多次呼吁要读《论语》、学做人。
接着钱逊先生从《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做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理想的人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核心思想是做人
孔子全部思想的出发点是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其核心政治理念是政者正也,反应了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为政之本在正明,正名之本在正人,正人之本在正己。围绕这条主线,钱教授对《论语》进行了精彩的诠释。社会的安定、政权的巩固,基础在人,需要立足于人的完善。
要成为怎样的人
修已以安百姓——这是君子的理想追求。修己,是成己;安人、安百姓,是成人。成己、成人,即为建立理想社会而奋斗;这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亦即“仁以为己任”的内容。
怎样成为理想的人
怎样成为理想的人(即君子)?就“正已”这一主题,钱教授从“君子的形象——文质彬彬;君子的修身——为己、由己、求诸己”进行了精彩的讲解。他指出,一是如何处理好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要“志于道”。修身就是人心之正,以人心之正为为政之基础和目标。三己原则体现了立足于个人自觉的精神。只有启发个人的自觉,依靠个人的努力,靠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才能提高全民的素质。
钱逊老师的报告在听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两个小时,钱逊老师更是站立着讲,让大家肃然起敬,他风趣的语言、长者的风范赢得在场听众的持续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