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人的学问是很大很大的”

来源: 苏州图书馆

本报记者 刘放

    “有一句古话,很多中国人都知道,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把这本书看做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学说。其实,《论语》的思想用两个字来简洁地说,就是‘做人’。它是中国人的圣经,是中国寻常百姓学习如何做人的根源。 ”在作了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后,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先生与记者谈起《论语》来,仍然毫无倦意。也许是因为这部书本身的魅力吧。或者,是因为回到故乡的缘故?

    清华教授钱逊苏州讲《论语》

    本报讯(记者刘放)昨天下午,应邀在本报与苏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名家大讲堂”上作讲座的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先生,对近年的热门著作《论语》进行了有新意的诠释。他认为,《论语》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政治学说,而是奉劝人们修身为本的儒家经典。

    年近八旬的钱老先生,坚持站着演讲两个半小时,是近年来“名家大讲堂”上时间最长的一次讲座。但他毫不疲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条清理晰。他是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第三子,祖籍无锡,但他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在苏州读的,在苏州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钱先生分析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最好地概括了《论语》的思想核心,也可以说,全部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靠的是每一个人的自觉。

    他讲座的思路围绕“为政之本在正名——正名之本在正人——正人之本在正己”这条主线进行。他认为:为政以德,只靠法律不能解决思想问题,道德则可以;治国手段不是强制,而在于教化,因此为政和教育要紧密关联,教育是治国的基础和手段。而这一切,关键的又在于人以修身为本。

    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理想的人(即君子)?就“正己”这一主题,钱先生从“君子的目标——修己以安百姓;君子的形象——文质彬彬;君子的修身——为己、由己、求诸己”进行了精彩的讲解。他指出,一是如何处理好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要“志于道”。人要立志于追求仁道,而不是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这是中国人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念。这实际上也是人生价值的问题。人生的价值在哪里?  如何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任何一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不可能离开与他人的关系。那我们应当怎样来处理这个关系呢?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个人要把自己看成是群体的一部分,树立了“修己以安百姓”的目标,也才能追求精神上的不朽。他用具体的事例论证观点,读者报以赞同的掌声。

    面对读者的提问,他说《论语》有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学了要用,要改变自己。他认为各人读经典的体会完全可以大不相同,大家可以对各家的观点抱着存疑的态度,包括对他的观点,各人可从原著中寻找自己的理解。这样,学《论语》才会有真正的收获,指导自己的修身。

    他通过自己的系统研究,认为《论语》是教人怎么做人的书。而做人的学问是很大的,钻研这门学问也是没有止境的,是俗话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在苏州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

    钱逊先生是国学大师钱穆的第三子,在百度等的介绍中,都说是无锡人。其实,无锡只是他的祖籍,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苏州度过的,人生最珍贵的童年记忆,也都是关于苏州的。

    据他介绍,他读的小学是当时的育英女中的附小,初中则是在崇范中学(现三中)读的,高中从苏高中毕业后考上清华大学。他与他哥哥读书时,功课都很好,没怎么用功就是班上的第一名。当然,那时的功课的确没有现在重,大家互相攀比的气氛也不及现在浓。那时得第一名,好像也没有什么好沾沾自喜的。

    钱先生自从考进清华园,就一辈子没有出来,先做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记者提到他父亲,问他是否在研究一代国学大师钱穆上有了些建树。他坦然地说,他研究不了父亲的学问。父亲是与陈寅恪同辈分的学人,他们私人间也是很好的朋友。而由于多种历史的原因,钱逊自己就读和研究的方向,早年是马列理论,研究了整整二十八年,一直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他才改行研究国学;所以,就自己的底子,他感觉自己无从研究父亲的学问。

    问他为什么一直站着讲课,是不是因为在家乡父老的面前才这样恭敬?他说,站着讲课是他的习惯。他的老师也是这样给他讲课的,哪怕只有几个学生,哪怕老师的身体不好,也要歪斜地倚着讲台,坚持站着讲课,所以,他一生讲课也都是站着讲的。

    做人是一切的根本

    人为什么而活着?除了衣食饱暖,人都会有更高的需求,都要追问:我一生忙碌奔波究竟为了什么?钱先生说,孔子对弟子第一条要求就是:志于道。道,是指为人的大道,就是立志做好人,这也可以说是孔子对人生全部的要求。

    钱先生认为,当代人总是在心里盯着别人如何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忘记了首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实际上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首先在做人的大道上是无可挑剔的,做人是一切的根本;这样的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职业环境里,都会如鱼得水。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子路向老师求教,问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孔子送了他三句话:“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身为君子,修身养性不只为自己,而且使别人也能够得到安乐,更进一步还要使百姓都能够过得好。所谓‘仁道’即是如此,这是古代对帝王治国的要求,他身为君主,除了自己要成为君子,还必须为天下谋幸福。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其实是这样的修养。“仁道”一直被看做儒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它也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众生和谐共处,所有百姓都能由此过得幸福。

    他说,譬如有些人,总为自己的不得志而耿耿于怀。但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呢?你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得志”的能力呢?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你自己牢骚满腹,首先就是自己做人有了问题。自己不得志,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埋怨人家,就是自己做人没有做好。学做人的学问其实是很大很大的。

    不是英雄也可能见义勇为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被教育“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舍生取义,这些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仿佛是遥远的壮士之举,前贤是怎样的标准?比如说见义勇为,是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为什么很多时候,人们选择了退缩?钱先生说“见义勇为”一词出于《论语》,原句是“见义不为无勇也,”是说见到应该做的事不做,那就是一个胆小鬼。并没有说一定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救人。道理很简单,任何人遇到事情都要面对选择:做还是不做;这其间就分出了差别。一种是应该做的我就做,不应该做的我不做;一种是这件事对我有利我就做,对我没好处我就不做。

    “该不该做”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懂,可以成为一切行为的标准,也是一种见义勇为。不是英雄,也可能见义勇为的。没有谁生来是英雄。只是遇到关键时刻,才有了舍生取义之举,成为人们久久不忘的英雄。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论语》

    同是研究《论语》的学者,就先前在《百家讲坛》大红大紫的女教授于丹,记者也问了钱先生的看法。满以为他会选择回避,但没有,他真诚地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他说,有些学者讲《论语》,讲的并不是它的思想,而是通过自己的阅历、积累,延伸了《论语》,形成了独有的看法和理解。于丹就是这样的讲法。但她的这种讲学特点,读者爱听,出的书读者爱看,那就有存在的价值。《论语》是一本经典大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论语》,即便于丹的某些理解不一定正确,那也是很正常的。

    摘自《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