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做客苏州图书馆“名家大讲堂”,讲述《张爱玲在2009年》。陈子善表示,从张爱玲作品的出版、传播及研究来看,2009年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张学研究”丰收年进入文学史。
面对苏州图书馆报告厅中的近四百位“张迷”,陈子善在两个小时的演讲中,主要回顾了2009年“张爱玲”再次成为文坛“关键词”的过程。
年初,陈子善主编的《重读张爱玲》的论文集出版,这本书的问世预告着2009年跟张爱玲将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非同寻常的关系。2009年3月,张爱玲16万字的长篇《小团圆》在香港和台湾同时出版,一个月以后在内地出版了简体字版。《小团圆》的问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也创下了2009年文学书籍畅销的最高纪录。陈子善认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自传体小说、一部别开生面的情感小说和一部别开生面的心理小说”,内容“如此丰富,如此复杂,如此吊诡”,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入。《小团圆》里不但有盛九莉和作者张爱玲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还会加入第三种声音:读者的声音。“小说中的许多空白,许多跳跃,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去想像。有一千位读者,就会有一千部《小团圆》。”
继《小团圆》出版后,张爱玲的另一力作《重访边城》5月也在内地问世。《重访边城》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散文,讲述的是张爱玲在上世纪60年代前往香港和台湾的所见所感。在这部写实的散文里,张爱玲用其特有的细腻笔触记录下了那个年代香港和台湾的风土人情。9月初,陈子善的学生肖进编著的《旧闻新知张爱玲》出版,这本书收集了上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里有关张爱玲的信息,其中还收录了张爱玲的《炎樱衣谱》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