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放 摄影 郑红)由本报与苏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名家大讲堂,昨天迎来了南京大学胡阿祥教授,他的题为《为中国人说“中国”》的专题讲座,生动有趣,史料丰富,赢得了听众的满堂彩。他的讲座,不但使读者增添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热情,同时,也对名号中的诸多美学意蕴增加了印象,使听众获得了美学意义上的收获。
胡阿祥教授是国内知名学者,文学博士出身,现为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中国古代史学科负责人。同时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等。他说他在南大教学中,有意识地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问到“中国”的含义,居然十问九不知,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在昨天的讲座中,胡教授分别阐述了为什么要解说“中国”、释“中”释“國”与中国名号的起源、先秦时期的中国概念、秦汉及其以后中国概念的流变和由“中国”说开去等。在“说开去中”,他归纳了古往今来中国的多种称谓,从国号、名号和域外有关中国的诸多称谓中,分别讲解了其中含义和历史渊源。他认为有关“中国”古今称谓的推源释意研究的系统探讨,竟然尚待展开,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富有魅力的研究领域。作为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以及本国人民的心态和行为,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他说清朝完成统一之后至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版图,是华夏几千年历史发展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也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胡教授在讲解中结合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事例,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而且,他的语音洪亮,语速不温不火,听起来很清楚,成为今年来名家讲座中的一大特色,调动和保持了听众的兴味。他讲座的内容,加深了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胡教授在讲座中特别提到的“中国”之“中”所具有的文化含义,对听众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名尚且如此,地名人名也是这样,其中也有着许多的学问和美学含义,人们在努力探索国家名号其“所以之义”中,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中国文化中重视、讲究名称字号的传统,更加迷恋于方块汉字的魅力,在意为子孙后代取出有特色有寓意有文化的好名字来。(摘自2009年10月25日《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