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婷
“我不管走到哪里,别人和我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教育。”一见面,作为博导的吴松弟就告诉记者。而在吴松弟的多部专著中,有一本书引起了记者的兴趣——2002年,他出版了一本 《素质教育在英国》。 “是的,那是我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期间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最近,不少朋友希望我把培养孩子的故事与心得也写出来,我还是有点犹豫的。”
8岁就成为孤儿的吴松弟完全靠苦读成为复旦大学的教授、博导;他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儿子高中尚未毕业便被美国长春藤盟校、著名的DartmouthCollege录取,并获全额奖学金,如今在美国工作。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教育孩子的经验中,吴松弟有很多心得愿与读者分享。
“无功利的阅读引领我走上成功路”
吴松弟的童年非常不幸,他出生在浙江地势最高的山乡泰顺县罗阳镇,贫穷的泰顺当时被称为“浙江的青藏高原”。 2岁时,父亲去世了;8岁那年的一天深夜,当帮助照料病中母亲的邻居将他叫醒,告诉他母亲已经“走了”时,吴松弟就睡在母亲的身边。从此,他成为村里的五保户,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便成了住校生。每当周末同学纷纷离校回家以后,吴松弟面对空空的宿舍,沉浸在深深的孤寂和凄凉之中。幸好小学附近是县图书馆,“图书馆从此成为我的家,每当课余、周末,我都到县图书馆看报读书。直到1974年参军离开泰顺,我是县图书馆为数不多的常客之一。 ”吴松弟由此养成了喜欢读书的习惯。
到了寒暑假,吴松弟会到唯一的亲人、年长他20多岁的姐姐家里度假。位于温州城里五马街的新华书店,又成了他假期读书的好去处。后来,姐夫调到瑞安县新华书店工作,他就从书店的门市部,一直读到书店的仓库。“什么都看,报纸、连环画、小说,总之,那时候读书几乎是我生活的全部。这种没有任何功利,完全凭兴趣的阅读为我后来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础。 ”
1978年.吴松弟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本科毕业以后在西安第二炮兵技术学院任教官。 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后留所任教,并于1992年完成在职学习获取复旦大学博士学位。 1995年被复旦大学评为优秀青年教师、跨世纪人才,2000年成为教授、博导。——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上,吴松弟都验证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
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大学录取制度上
说起如今的教育,吴松弟非常感慨。特别是近年来,多次应美国哈佛大学之邀赴美讲学之后,他的想法愈加清晰:“我们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大学录取制度上,出在高中与大学在功能上的颠倒。 ”他发现,美国的学生在高中期间,都比较轻松,相当于中国高考的“SAT考试”一年要进行好几次,“你想,中国高考一年一次,一考定终身;美国高考一年几次,然后以你最好的那个成绩为准。说到底,这才是人道之举啊!”“由于中国大学的录取制度是一个指挥棒,高中生要围着转,初中生也要围着转,现在从小学开始,家长的心里也开始转起这个无形的指挥棒了。这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氛围,太可怕了! ”
吴松弟的儿子在考进Dartmouth College之后,与考入国内大学的同学进行交流,“他说,好多同学进了大学就完全解脱了,因为从三年高中的重负之下走出来,第一年混混,第二年又准备谈恋爱,第三年开始为毕业求职找门路,那么宝贵的大学本科四年,基本就是这样过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吴松弟认为,就是因为中国的孩子在高中期间承受了几乎是成年人的压力与重荷,而美国的高中生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开始真正的攻读,“美国大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几乎不进入考卷,老师开给你书单自己去学的,全是要考的。宽进严出,你在美国的大学里不好好读书都不行啊。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能不强么? ”
吴松弟认为目前国内大学对本科教育的放松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一位哈佛教授,和我共同讲授‘中国地方志’;他一个学期只开两节课,他这个学期就忙得不可能开展自己的任何科研工作了。作为一个教授、学者,没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当然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学校没有要求,没有条条框框,而且,哈佛的老师如果教学任务重,每三年可以得到一次‘一年学术假’的机会。反观我们国内的大学,老师们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为了出成果,置学校最重要最基础的学生教育于不顾。怎么可以? ”
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不仅仅在书本里
一对双胞胎儿女的成功,令不少朋友、同事一直要向吴松弟“取经”。回顾自己的育儿经,吴松弟觉得在现实社会中,家长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不仅仅在书本里。
“没有孩子不贪玩,家长要帮助孩子尽早建立起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 ”吴松弟的一双儿女4岁开始帮父母做家务,“到宿舍大院里去拿牛奶,两个小孩子摇摇晃晃的,偶尔跌倒了打破了牛奶瓶,都没关系。上小学开始,就轮流洗碗。我一直认为,懂事的孩子才会学习好。”两个孩子上三年级时,算好来回车票和零花钱,让他们自己从家里赶很远的路到《小主人报》去上课培训。“我们很放心,他们可以作伴,可以自由支配零花钱,这都是教育。 ”吴松弟说。
在完成了课堂任务之后,吴松弟给儿女们安排了一个稍稍超前的学习进度,从小学3年级开始,准备好磁带、复读机、英汉词典,翻开《新概念英语》自学,“我要检查,不合格不能过关。”另一方面,吴松弟从不放弃每一个引导孩子的机会,“我儿子小时候特别爱提问,连我太太都烦他了,我却认真对待他的每一个为什么。”假期一到,吴松弟就组织全家出游,可是,出发之前,要孩子们找来资料,了解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概貌,“我们带他们在英国学习时,甚至让他们自己安排周末出游最经济的路线;真碰到了问题,总是孩子们上前找人问路,我和孩子妈妈就站在不远处。这也是一种学习。”旅行结束后,两个孩子还得各写一篇出游心得。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进入一种自觉的境界,教育才有可能是一个产生快乐、带来收获的过程。
(摘自2009年11月23日《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