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苏州阅读节上老舍之子舒乙给出建议——

来源: 苏州图书馆

本报记者 陶冠群

    昨天上午,在苏州图书馆的报告厅,面对数百市民,老舍先生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等职的舒乙畅谈了他的读书心得、人生体悟,与听众们分享读书之乐。这场主题为“读书与人生”的讲座,由苏州图书馆、姑苏晚报组织的“苏州大讲坛——名家大讲堂”和市级机关工委组织的市级机关读书月活动——“名家讲坛”联合举办,是第五届苏州阅读节的系列活动之一。舒乙此次应邀来苏,四天时间里要进行五场讲演,除了登上苏州图书馆的讲台,他还先后在苏州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和金阊区等处与爱书之人进行交流。

    阅读助人思考

    用一口京片子朗读了老舍先生的小说《二马》中的几个片断,舒乙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始了这次讲演。

    “有时念一本书,会浮想联翩很多事,如何做人,社会怎么走? ”在舒乙看来,这些都是因阅读而来的收获。

    舒乙说,老舍先生当年留学英国,几年里受尽蔑视,决定写小说刺激国人,要自强,要挺直腰板。前几年国内有导演要把《二马》拍成电视剧,作为顾问的舒乙也一起去了英国,还找到了一处老舍先生曾住了三年并在那里写小说的旧居。舒乙说,一次在伦敦街上散步,他看到大大的蓝瓷牌子,多是用以纪念英国的文化名人,突然又看到在圣雄甘地年轻时留学期间住过的地方也挂了纪念牌,觉得英国人很大度,能这样对待曾经反英的外国人,于是提出给老舍旧居挂纪念牌的建议。两年后事情成了,在挂牌仪式上,受邀参加的舒乙发表了简短的即兴讲演,大意是:世界变化得很厉害,中国人也挺起腰板让人瞧得起了。

    不管新技术多发达都要读书

    在老舍先生刚开始写小说的上世纪20年代后期,国内著名的《小说月报》一年不过登载一到两部长篇小说,说明当年的产量极少。而到了2009年,全国出版发行的文学类作品有3万多种,其中长篇小说约占十分之一,即3千多种,中篇大约有3万多种。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后,舒乙亮出了他的观点:出版繁荣了,好的一面是读者选择多了,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很多地方出现书虽多了但买书、读书人却少了的现象。舒乙感慨道:“中国人现在很浮躁,又有电视、电脑、网络等各种新手段出现,很多人就不读书了”,但他认为,“不管新技术多发达,读书是必要的! ”而且,念纸质书时的舒适、乐趣是特别的。

    舒乙说,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拥有图书量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他认为这值得大家警醒。“不管学生的课程多繁杂,上班族的公务多繁忙,都必须要读书”,舒乙说,因为“不读书会成为耳目闭塞的人,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都会受到限制”。在他看来,工作上的压力、事业中的苦恼等其实都可以通过读书来缓解,读书的妙用就在于能让人在某个时点上突然豁然开朗。舒乙表示,他本人每天花在读书包括看报纸和杂志方面的时间有两三个小时。

    耐下心来读经典

    讲座现场的互动环节中,一名女孩向舒乙提问:现代社会非常浮躁,尤其是年轻人,那么阅读经典对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舒乙回答说,他是上世纪50年代初念的高中,那时不搞应试教育,他在高中时已经看过了很多书,其中最厚的要数几卷本的《战争与和平》和《静静的顿河》。“现在的学生估计没时间也没动力来读这些书。但这些书真的读下来,对人的文化积淀有非常好的铺垫作用。有朝一日会发挥作用。 ”舒乙强调说。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呢?对此,舒乙给出了“读经典、读选刊、读原著”的建议。舒乙说,现在一年出那么多文学作品,就算是专业研究、搞文学评论的人也不可能全部读过来,他表示,读书没有捷径,只有一步步来,但确实现在书太多,那么读名著是个很节约的方法。第二个办法是找文学选刊来读,因为这是经专业编辑筛选过的。第三个办法是读原著,当然得在掌握一定外语的基础上。

   (摘自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苏州日报》A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