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与读者共同徜徉在书香世界”

来源: 苏州图书馆

本报记者 刘放

    “我们有一种过节的兴奋和愉悦”

    晚报会客厅:邱馆长好!苏州阅读节和上海世博会正如火如荼,苏州图书馆作为苏州的窗口之一,在这两个大活动中,应该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吧?

    邱冠华:确实可以这样说。尽管阅读节是由市委市政府主办,我们只是阅读节的参与者,但我们应该庆幸: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的重要功能和任务之一,现在由市委市政府号召全社会参与,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全市阅读,我们自然要借风扬帆。读者阅读是利用图书馆的重要目的之一。阅读节是苏州市民的节日,更是我们图书馆员的节日,我们有一种过节的兴奋和愉悦。

    世博会开幕前,我们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和宣传工作,组织了世博相关的文献和图书,设立专架,举办世博知识讲座和展览,让读者了解世博会的性质,举办世博会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意义。眼下,世博会已经开幕,前几天苏州馆也开馆了,相信参观世博的游客有不少会来苏州旅游,也可能会到我们图书馆来看看,那么,苏州图书馆的建筑、园林、服务、活动,都是宣传苏州的历史和文明的载体。

    晚报会客厅:阅读节至今已经是第五届了,你觉得与历届相比,有哪些方面更成熟了?哪些还需要加强?

    邱冠华:从苏州市民参与苏州阅读节的热情、举办活动的数量和规模就可以看出,阅读节一届比一届成熟,越办越好。阅读是人们积累知识、提高素质、提升技能的主要途径,读书人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进步、文化昌明的程度。苏州是历史上藏书家、读者人最多的城市,《四库全书》的编撰者中有近一半是苏州人,仅明清两代苏州就出了1779位进士,现在两院院士中有近120位是苏州人,耕读传家是苏州的优良传统,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阅读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效益是很深远的,但在短期内可能很难得到体现,这使得人们在快节奏时代,就容易忽视阅读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调查发现国民阅读率的持续走低,证明良好的阅读习惯受到了多种冲击,中华民族优秀的阅读传统在许多人身上正在消失。说得严重一点,阅读的缺失,将对学习型社会建设形成极大的挑战,既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危及民族振兴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训练阅读方法、重塑阅读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苏州市委、市政府举办阅读节,其意义也就在此。我相信,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我们将会看到阅读节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对苏州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作出了多么大的贡献。

    阅读推广的重要性,不仅在苏州,在全国都有共识。去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在苏州举办了第三届全民阅读论坛和“阅读推广委员会”成立大会。苏州图书馆是中图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副主任单位、推荐书目委员会主任单位,这也可以看出,苏州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行业中的地位,这其实也是由苏州人的阅读传统、阅读习惯带来的地位,与我们的阅读节有着直接的关系。前面说过,苏州是一个藏书、读书历史悠久的城市,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苏州读书人多,市民素质高密切相关。“三区三城”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市民。公共图书馆是推动社会阅读的主力军,在推动阅读节走向深入中更是责无旁贷。

    “年上架新书超过20万册,仍然供不应求”

    晚报会客厅:能将家底晒晒吗?可能有许多读者都不知道,我们图书馆有多大的范围?有多少藏书?每年要进多少新书?感觉读者对新书的增添还是有供不应求之感。

    邱冠华:苏州图书馆拥有的2万多册善本是镇馆之宝,那是本馆前辈历尽艰难,通过搜集、保存,留给我们的遗产。前一阵中央电视台《重访》节目播放了《苏州记忆》,重温了本馆前辈在抗战中保护古籍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但在当前,图书馆在行业内的地位,更多的是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程度、服务效益的大小来衡量。当然,图书馆的专业化服务是建筑在馆藏文献资源的基础之上的。

    你问到我们每年新增添图书的多少,其实这也要从利用上来看的。一个地市级图书馆,一年进书1万册不算多,但如果没有人看也是多余的;我们去年上架新书超过20万册,不算少,但面对426万的到馆读者人次,仍然供不应求。

    尽管在网络时代,数字化资源都可以远程获取,但到馆读者数量仍是非常重要的效益指标。苏州图书馆的设计最高接待能力是每年110万人次,从2001年6月新馆开馆到2006年,每年接待的到馆读者都在150万人次左右。分馆开始产生效益后,到馆读者逐年增长,2007至2009年,年到馆读者分别为201万、316万、426万人次。这说明,在苏州,图书馆的服务供不应求。接待更多的读者、满足更多市民的阅读需求一直成为我们的追求。开设更多的分馆,把服务延伸到市民的身边去,就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总分馆建设获得了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

     晚报会客厅:为什么建设分馆,有什么作用?分馆的服务质量与总馆有差距吗?

     邱冠华:分馆的建设,其主要作用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市民提供就近便捷、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种制度,是培养公民参与社会管理能力而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价值判断能力,与义务教育共同成为支撑现代社会政体有效运行的两大基石。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了每2万人、步行20分钟应该有一座图书馆的标准。党和政府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要普遍均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设分馆,除了把图书馆科学合理地建到市民身边去,还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使分馆的服务质量与总馆基本相同,通借通还、预约借书、网上咨询、总分馆之间统一开展读书活动等等,充分体现服务的普遍均等。建设分馆另一个作用是建立一种经济高效的图书馆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总分馆不是我们的发明,国际上比较通行,苏州图书馆的贡献是在国内尚未按总分馆规律建立制度、体制上还制约总分馆建设的前提下,采用了社会合作的办法来使我们的分馆运行和服务符合总分馆的规律,因而被国内图书馆业内的专家学者称为“符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总分馆的要求,与国际接轨的‘苏州模式’”,这个评价很高。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证明了总分馆可以节省大量的办馆成本。因此,苏州的总分馆建设获得了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

    “单个读者的利益需要服从整体读者的利益”

    晚报会客厅:来图书馆的人那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类读者?最讨厌的是哪类读者?

    邱冠华:呵呵,凡是来图书馆的读者,我都喜欢,也必须都同样喜欢,提供同样的服务,这是公共图书馆精神的体现,是一个馆长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苏州图书馆网站上有十个字的办馆宗旨:平等、免费、专业、礼貌、高效。图书馆的工作,从来就是替人做嫁衣裳的,效益和贡献的体现,都需要通过读者的成绩和价值才能得以反映。因此,我们的资源越丰富、组织越有序、服务越高效、读者越便捷、利用越充分,我们的成绩就越大、价值就越高。读者盈门,就是捧场,就是肯定我们,信任我们,我们哪能有讨厌的理由呢?

    当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何况每天几千读者呢。图书馆欢迎读者享受服务,同时也希望读者能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需要说明的是,制订规章制度是为了保护绝大多数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并没有图书馆的私利,它确实限制了一些读者的行为,其实恰恰是方便大多数读者。读者虽然是个人组成的,但读者指的是整体,单个读者的利益需要服从整体读者的利益。我想大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名家大讲堂给读者提高人生的品位和质量

     晚报会客厅:你能讲讲自己在馆长这个位置上的故事吗?与职业相关的最开心事,是什么?

     邱冠华:感谢组织和领导的信任,我做了七年多馆长,我感觉自己很充实,开心事其实是很多的,虽然总是忙碌,很少休息,但乐在其中。

     图书馆行业有许多学术活动,我还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的志愿者行动,主讲《馆长实务》;另外为了完成中图学会交办的研究课题,我到过许多图书馆进行调研,因而也认识了许多同行。说实在的,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还很落后,即使在苏州,2009年把分馆算上,每10万人(按户籍人口计算)才有一个图书馆,人均进图书馆才1.85次,持有图书馆有效借书证的市民才占6%,而英、美等国每1万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人均进图书馆都在5次以上,持证读者占人口的60%。图书馆的经费都是有限的,但服务却是可以无限的,馆长一方面要让图书馆发挥作用,提供最好的服务,开展更多的活动,但另一方面还要为活动额外筹集资金,这在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更是艰难,以至于有同行感慨:“图书馆馆长不是人当的”!幸运的我担任的是苏州的馆长,你看,一年四季的每天、甚至大年初一早上,图书馆的门口都排着长队。这是我和同事们最爱看的风景!每天看到这一幕,职业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我在大街上走路,经常会遇到我并不相识的人与我打招呼问好,表示尊重,我知道,这是我在代图书馆接受荣耀。这种愉悦,真切而美妙,一如读书本身。

     看看我的同事,他们常年没有节假日,一上班就要超过12个小时,而且越是过节越忙碌,但毫无怨言,乐在其中。每一个分馆的开设成功,读者人数的迅速上升,这些数字其实只增加他们的工作量而与个人收入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大家都像是拿了一个不薄的红包一样开心!

     再看看我们常年不断的名家大讲堂,也是我们两家联手主办的,看那些年过花甲的长者听得津津有味,记得密密麻麻,你不能不感动和自豪。从功利上说,他们学这些知识可能已经作用不大,但作为生命过程,你不认为我们的工作在给他们提高人生的品位和质量吗?这也是足以让人开心自豪的。

    “对长者,我是他们的书童,对晚辈,我是他们的保姆” 

    晚报会客厅:让人感动。也就是说,如果能再选择一次职业的话,你还会选择现在的本行?

    邱冠华:公共图书馆这个职业的理念,很符合我的人生信条。人活一世,真正能够为社会作点贡献的时间很短,一旦有这样的机会,就要牢牢抓住,人生才会精彩而有意义。 2008年我在《出版人》杂志上发过一篇《公共图书馆可以造福济世》的文章,就讲了这种感受。所以,我想我会作这样的选择,愿意与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徜徉在书香的世界中。对长者,我是他们的书童,对晚辈,我是他们的保姆。

    晚报会客厅:我还听说你近年大著连连,出版了很多作品,是否就是你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附加值?可以讲讲吗?

    邱冠华:七年多的馆长实践,加上参加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班的学习,参与行业内的学术研讨和交流,就产生了许多感悟,所以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也编著了几本书,如《爱书人的世界》、《亲子阅读》、《苏州大讲坛》等,在业内影响最大的是《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出版,这是我和南开大学于良芝教授合作接受中图学会的委托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也是国内研究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网络构建的第一本专著。今年,进一步研究成果《公共图书馆设置与体系研究》已经进入统稿阶段,年内将会出版,而这也是《公共图书馆法》立法支撑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

    邱冠华小传

    邱冠华,男,苏州图书馆馆长。社会兼职:沧浪区政协委员,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公共图书馆研究院研究员,《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报》等报刊编委,《图书与情报》杂志“县市图书馆”栏目责任编辑,《今日阅读》内刊主编。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编著图书五部,2009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摘自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姑苏晚报》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