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潼泾社区服务中心二楼的苏州图书馆潼泾分馆里,56岁的王老伯正悠闲地看着书:“退休在家,看看书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以前借书要去人民路的图书馆,现在好了,出门走几步就有,很方便。 ”潼泾分馆上个月中旬刚刚开出来,馆内设有成人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和少儿阅读区,读者可以在那里免证阅览、免费办证、免费上网、预约借书、远程咨询等,十分方便。像这样的苏图分馆,苏州城区已有24家。 □商报记者 杨敏
打破图书馆的“篱笆墙”5年开出24家分馆
现代生活,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网络、电视、报刊……然而,不管生活多么富有、网络多么发达,“一本书在手,慢慢品读”仍然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书本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可以提升自身软实力的东西:知识。人们在享受它、吸收它,甚至因为它而变得富有,从精神到物质的。公共图书馆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然而,在提供免费借阅服务的同时,人们更希望能够尽可能方便地借阅图书,分馆的建设就实现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进图书馆的愿望。
“2001年苏州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从新馆开馆第一天起,几乎每天到馆的读者都超过了设计容量。一方面是读者旺盛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是接待能力的限制,那个时候,区、街道、社区图书馆明显缺失,这就形成了一个供需矛盾。 ”苏州图书馆馆长邱冠华告诉记者,分馆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早在1935年苏州图书馆就有过两个分馆,上世纪90年代苏州也曾在每个乡镇都建起万册图书馆,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缺少文献资源的补充、服务质量与总馆相差太大,读者逐渐不愿选择分馆。 “没人去借书、看书了,那个馆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邱冠华说,如今成功运作的分馆模式是在总结反思万册图书馆未能持续生存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目前的合作方式是分馆所在地的基层政府提供场地、设备和物业等费用,并提供分馆管理人员的用工费用和购书经费,由苏州图书馆负责软件安装、文献资源配送、人员配备和日常服务,双方以协议的方式确认彼此的责任。分馆能够共享总馆的数字化资源,并在分馆的电脑上设置统一的引导界面,读者根据引导可以方便地进入书目检索、电子图书、馆藏数据库资源、政府公开信息、共享工程等栏目。这种模式也被一些业内专家称作是与国际接轨的“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模式。
从2005年10月苏州图书馆成功运作的第一个分馆——苏州图书馆沧浪少儿馆成立以来,如今已发展到了24个分馆。
就近享受“悦读”生活平均每天1.4万人进馆
在买书、上网越来越便利的时代,会有多少人走进图书馆?答案是,去年全年苏州图书馆到馆读者总数为426万人次、全馆外借图书149.0万册次,今年1-4月份苏州图书馆到馆读者总数已达168.5万人次、全馆外借图书59.9万册次。以今年最新的数据计算,平均每天约有1.4万人进入图书馆。
马上就要大专毕业的庄莉是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目前已经在附二院实习了一年多时间,并顺利地跟医院签订了初步就业协议。对于小庄来说,除了宿舍和医院,她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离我住的地方不远就有图书馆,平时没什么事我就去那看看书,那里书本的选择性大,还是免费的,对于我这样还没有收入的人来说,经常买书看很不现实,图书馆里找书也很方便。而且那里还可以上网,关键是环境好,不像社会上的网吧那样烟雾腾腾的。 ”小庄说,自己现在还在外面报了班,准备专升本考试,近段时间又要频繁地泡在图书馆里了。
的确,要吸引这么多人走进图书馆,首要条件是方便。不管是图书阅览证还是借书证,读者只要凭有效证件就可以在任何一个馆内免费办理,在苏州图书馆总馆和所有分馆都可以通借通还。同时,苏州图书馆还建设了远程监控系统,既可以实时掌握各分馆的运行情况,还能确保图书馆总馆和各分馆能够给读者提供同样标准的服务。而图书馆的功能也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书、借书”,邱冠华说借阅书籍只是图书馆功能里很小的一部分,平日里各个馆还会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展览和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活动。 “这些年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功能也在逐渐普及起来,我们完善了网上咨询平台,不管是总馆还是分馆,只要读者有疑问就可以留言或者告诉管理员,图书馆有专人负责解答读者的咨询问题,在美国这项功能已经运用得很成熟了,到图书馆里咨询的人都要排队。 ”
分馆“数字网”年底建成轻点鼠标寻找最近的图书馆
这几年,苏州一直在为实现“全民阅读”努力着。走进图书馆的市民正在逐年上升,2007年比2006年多了53万人次,2008年比2007年多了115万人次,2009年比2008年多了110万人次。图书馆分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对于实现苏州市公共图书馆网络的全覆盖,我市已经有了规划方案。 《苏州市城区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方案》明确,在市区按每2万人一所建设社区图书馆,并作为苏州图书馆的分馆,达到管理统一、资源统一、服务统一的覆盖全苏州城区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五个县级市参照这个方法,各县级市图书馆作为总馆,每个县级市建设约20个乡镇、乡村分馆,并在广大乡村设立以共享工程基层点、党员远程教育点、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相结合基础上的流动图书车服务点。苏州全市6个总馆构成一个区域性服务网络,实行联合采编、统一检索、一证通用、资源共享。
“当然,建了图书馆分馆,就要让老百姓知道,让老百姓去利用它。 ”邱冠华告诉记者,苏州图书馆与市规划部门正在联手建设一个分馆“数字网”,苏州市所有的图书馆总分馆分布都将在数字地图上标注出来,今后读者只要登陆 “数字苏州”网就可以轻松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图书馆,这个数字网将在今年年底公布。 “图书馆利用、大众阅读都需要引导,需要习惯的培养,只有让读者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才能让读者喜爱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
(摘自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城市商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