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来苏揭秘太湖身世

来源: 苏州图书馆

本报讯 (通讯员 褚强 记者 褚馨)三万六千顷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风光旖旎,物产丰饶,然而直到今天,人们还无法对她的成因下一个定论——对此,史籍和专家们提出了多种观点,众说纷纭,但也难以定论。市民期盼已久的南京大学钱汉东教授将于5月16日下午1:30在苏州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作科技报告,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太湖成因的奥秘。

    目前关于太湖的成因,比较经典的一种是“陨石撞击成湖说”。这是根据太湖西南侧湖岸呈圆弧形而提出的,认为太湖系远古时期陨石撞击形成,撞击年代大约在500万年以前。 1993年,南京大学教授王尔康在太湖蕨山岛发现震裂锥,在湖周发现了经过高温熔解的铁和熔解后重新结晶的玻璃体——这为判定冲击成因提供了地质证据。 2003年10月,新的发现为揭秘太湖陨击成因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太湖的内湖——石湖开始了排水清淤工程,当地陨石爱好者王金来和王家超在石湖沉积的淤泥中发现了一些含铁质的石棍,还有一些形状奇特的石头。他们怀疑是“天外来客”陨石,于是不断请教苏州、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专家学者,探索究竟。由于这些石头奇特,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2008年初,王金来和王家超找到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陨石专家王鹤年教授,由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等南大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这些奇石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证明这些“奇石”是太湖冲击坑的溅射物。研究显示,太湖冲击坑溅射物产生于太湖陨石冲击坑形成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太湖及周边的湖泊淤泥层保存了其中一些溅射物。专家推断,太湖冲击坑形成于全新世。

    随着对太湖冲击坑的构造特征及冲击坑形成机制研究的深入,其真实面貌将展示在人们面前。对太湖冲击坑形成时间、规模、强度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将对揭示太湖美丽景观环境的形成和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演化与发展史起到巨大作用。

    (摘自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姑苏晚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