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区是沧浪区的发展战略,在这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区内,在文化沧浪的浓郁氛围中,不管是居住在此的老苏州、新苏州,还是探访游玩的外来客,都能品尝到苏式生活的精致与幸福——
□本报记者 陶冠群 陈秀雅
文化立区是沧浪区的发展战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沧浪区紧紧围绕文化沧浪建设,依托较为成熟的文化阵地、团队等资源,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宅故居、厂房校舍等空间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让百姓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
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圈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按照《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文化苏州”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区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城区要完善“区有两馆(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有一站(文化站)、社区有一室(文化活动室)”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总体布局;而参照全国文化先进区建设的要求,至2010年,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要达到0.12平方米,区级两馆(图书馆、文化馆)面积均不低于2500平方米,街道文化站(文化中心)面积不低于1200平方米,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根据去年年中调查摸底的情况,沧浪区现有各级文化设施总面积为43533平方米,按照常住人口32万计算,人均占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0.136平方米,已达到全国文化先进区建设的标准。同时,这些家门口的文化设施布点也比较均衡,方便居民们就近参与,为保障百姓文化权益提供了平台。
建好了的文化设施只有有效利用才能真正达到惠民效果。今年上半年,沧浪区在筹建、新建沧浪区图书馆、胥江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吴门桥街道湄长社区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的同时,着力提升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其中,成效特别显著的是苏州市图书馆各社区分馆通过开展读者活动、讲座、接待参观等方式,上半年度累计接待读者 256782人次、外借图书59630册次、通借通还24271册次、办卡644张,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增长率超过400%。
“群众文化要持续蓬勃发展,政府观念上也得有所转变,从共享到共建,让百姓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政府要做的不只是单方面的‘送’,比如送戏、送数字电影等,更要搭好舞台让百姓尽情施展。 ”沧浪区区委宣传部长朱奚红说。今年上半年,沧浪区启动了沧浪市民大舞台“快乐民星”综艺大比拼活动,共举办了周赛500多场、月赛24场、总决赛4场,产生民星500多名,观众人数达到3万余人次。下半年,“一十百千万”工程正在深入开展,集合了市民合唱音乐节、迎国庆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戏曲雅韵”等多彩内容的百余场群众文化活动正陆续进行,为辖区居民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依托传统资源与借力现代科技两轮驱动
谱出文化产业新乐章
“我们的项目在今年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拿到了江苏省的特等奖,入围了全国总决赛。总决赛这个月22日在吉林大学进行,我们希望能冲金奖。 ”苏州天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锦盛说。2008年11月初,由徐锦盛和他的5名苏大校友创办的天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驻苏州大学科技创业园。他们从运营“苏大在线”论坛开始,发起建设高校BBS联盟,目前该联盟已有196所高校参加,成为几乎覆盖国内所有主要院校的校园网络群体传播媒介。徐锦盛表示,在此基础上,他们正联合苏大计算机学院共同开发针对大学生的手机资讯服务平台,提供涉及兼职、实习、就业等内容的个性化信息,将来还会在这个平台上增加生活消费方面的服务信息。
像天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一样,选择在沧浪区发展事业的新兴企业还有很多。据介绍,沧浪区拥有五大创业园,分别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沧浪科技创业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苏大科技创业园,以及东弘创业园、盘门创业园和天和创业园,总计面积达到61900平方米,现入驻企业已超过400家,其中大多数都是网络文化、设计类的文化企业,这些企业总计承担863项目计划2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以及多项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正在形成。
“沧浪区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发挥‘文化沧浪’的资源优势为突破口,一方面积极利用辖区内丰厚的人文积淀与多彩的文化景观为文化产业发展创设条件,另一方面十分注重运用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升级,形成了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鲜明特色。 ”朱奚红如是说。
作为人文荟萃之所,汇聚了一批从事和热爱书画艺术的专业人士,沧浪区悉心培育“一街一网多馆”,区内美术书法业初成规模。其中,以定慧寺书画一条街、吴文化网和文庙古玩市场、姜昆艺术收藏馆、圆通美术馆等为节点,沧浪区的美术书法产业呈现出规模化的发展态势。定慧寺书画一条街目前已经入驻诸如古吴轩、大河画廊、保利画廊、苦乐斋、张孝友工作室、宋朝工作室、吴晓工作室、顾逸工作室等知名文化艺术企业13家,进驻书画名家20多位,一条提供书画艺术品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的文化产业街已初绽芳容;“吴文化网”已开始投入运营,依托信息化优势,一个集资讯、论坛、展览、百科、活动等板块于一体并即将实现拍卖等功能的文化产业网络平台已经构建完成;以文庙古玩市场、姜昆艺术收藏馆、圆通美术馆等为代表的集收藏、展示、交易于一体的多功能艺术展馆纷纷建立。
用文化红线串起散落“珍珠”
打造古城深度体验游品牌
哈尔滨女子黄播是一位长于摄影、喜欢四处游历的背包客。因为儿时留下的美丽记忆,当她于2008年10月末开始走南闯北的新旅程时,第一站便选择了苏州。在沧浪区叶家弄7号的梓园,黄播偶遇两名热情的女孩,就此在那里的“琴墨轩”琴馆住下,这一住就是半年。其间,萍水相逢的朋友们陪她听评弹、陪她逛古城,而她则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座城市令她心动的一切。在回家休整一段时间后,黄播今年6月又来到苏州,她说,苏州就像她的第二故乡,她已把这里当作她背包生涯的“总部”。
“以文化为灵魂推进古城的深度旅游,这是我们沧浪区在审视了自己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后,因区制宜、科学发展的自然选择”,朱奚红说,除了网师园、双塔等一些知名园林外,区内还有众多的名宅故居以及颇具特色的老街水巷等,但这些景点像散落各处的珍珠,缺乏有效的串联与整合,“我们必须依托本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发挥‘文化沧浪’造就的文化势差,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古城深度体验游’品牌,形成体验式的文化旅游高地,让所有对苏州文化、苏式生活感兴趣的深度旅游者,在沧浪找到家的感觉”。
据沧浪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朱敏介绍,和苏州青年旅行社、康辉旅行社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光电通信产业联盟协会合作,沧浪区还推出了“文脉修学游”、“古城风貌游”和“访古探幽游”三条旅游线路,已经吸引了一批国外游客和高端商务旅客到该区文化会所进行休闲旅游,“上个月在上海世博会苏州馆举行的沧浪主题周上,我们也向海内外宾朋推介了我区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还推出了系列优惠活动”。
旅游节庆活动是沧浪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今年上半年,依托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端午节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胥门元宵灯会这两大优质文化资源,沧浪区运用市场化手段举办了第九届“古胥门元宵灯会”和第六届“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第九届“古胥门元宵灯会”在前八次的基础上提档升级,实现了文化、商业、旅游的结合,通过挂灯、赏灯、猜灯谜、民俗文化展示等活动吸引了30万游客,其中,正月十五当天游客超过了10万人次;第六届“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了盘门与胥门的互动,通过开展端午祭祀、情景造型展示、恭请“真珠舍利宝幢”展出等系列活动,仅端午节一天,盘门景区就迎来游客近3万人次,是平日客流量的4倍。“五一”期间,沧浪区还主办了第二届“凤凰美食节”,吸引了沿线70%企业积极参与,通过街头厨艺秀、调酒师赛绝技、展示茶艺咖啡等丰富的活动,充分展示凤凰美食一条街的特色,三天时间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摘自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苏州日报》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