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金融、外事、文化机构以及全国1/3以上的高校、2/3以上的军事工业迁至这里,到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8年多的时间里,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重庆与华盛顿、伦敦和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名城。
然而,此后漫长的岁月中,除去最负盛名的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一些国保单位,更多的抗战遗址则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湮灭乃至被遗忘。为了留住这段记忆,并尽可能地对遗址进行保护,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重庆市启动了对全市抗战遗址的调查。
现状堪忧,保护迫在眉睫
2009年12月底,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阶段结束,结果显示,重庆市范围内现存395处抗战遗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文物点173处。
按照当时的使用性质,现存抗战遗址被分为重要史迹和重要机构旧址,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及设施,名人故(旧)居,工业遗产建筑及附属物,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交通道路设施,金融贸易建筑,文化教育卫生建筑及附属物,石刻题记,其他11类。
重庆市现存的抗战遗址中有175处即44%保存完好,其他部分则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自然损害是原因之一。由于战时的特殊环境,许多抗战遗址是快速搭建的砖瓦、竹木或土木结构建筑,有些甚至只是捆绑的“抗战房”。这样简易的构造再加上重庆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建筑不仅容易受潮腐朽,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也极易坍塌损毁。一旦遭遇虫灾,后果更加严重。1996年至1997年,重庆黄山遭遇大面积松毛虫灾,致使陪都遗址周边松柏等高大乔木大面积死亡,破坏了遗址环境。
更多的破坏则是人为原因导致。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大规模城市建设对当地历史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大量历史文化街区被拆除,城市逐渐丧失了传统风貌。即使是保留下来的历史街区也不断遭到蚕食,许多历史遗迹逐渐沦落为城市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的“孤岛”。“中国民主同盟总部旧址”“新蜀报旧址”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遭遇非法拆除;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陪都时期“国民参政会旧址”“美国大使馆”等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区建起了高楼大厦;歌乐山烈士陵园一带建公路后,各种过路车辆造成文物区内交通堵塞,汽车排放的废气对原有的环境造成破坏。
多种保护模式并举
重庆市文物局副局长程武彦说,重庆抗战遗址抢救保护工程是重庆中国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市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重庆形象和精气神的文化品牌工程;也是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的民生工程。
近日,《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获得通过,重庆市将投入28亿元保护抢救抗战遗址。28亿元投资共包括现存的395处抗战遗址的抢救维修、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博物馆建设、13个利用抗战遗址的专题陈列展示工程、15个抗战风貌片区工程等4个部分。
《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计划依据“重要遗址点+抗战遗址片区”点面结合的方式实施保护计划。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会根据不同片区的不同特点调整保护模式。例如红岩村片区,包括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饶国模旧居、周公馆、《新华日报》旧址等为核心的几处抗战遗址,这里将进行整体打包保护。
曾家岩50号周公馆,这个地址曾在无数抗战题材影视剧中出现过。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设在城区的办公地点,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设在这里。1939年初,南方局考虑到办事处住房紧张,而曾家岩地处市区,靠近国民政府,会客访友、与各界人士接触都很方便,十分有利于开展工作,决定派邓颖超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用曾家岩50号主楼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对外称作“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彪、王若飞等人在渝期间常住于此。在周公馆外面,距大门右边百米之遥是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左边毗邻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新中国成立后,周公馆又回到人民手中。195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在这里筹建纪念馆。1958年5月1日,周公馆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新华日报》旧址等共同建成红岩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
这座特殊时期的历史见证在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一直作为纪念馆对外展示。在抗战遗址保护规划中,规划组鉴于这里原本有红岩革命纪念馆,结合重庆市政府批准的“红岩公园规划”重新编制对红岩革命纪念馆的保护,建立遗址博物馆,在有效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做好绿化景观和文物环境整治的设计与实施工作。
此外,其他片区如歌乐山片区包括孔祥熙公馆、冰心寓所等25处抗战遗址,采取的是“文物遗址和园林景观结合”的保护模式。针对不同片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最正确的保护手段,优化保护效果。
据介绍,抗战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前期已投入资金5.2亿元,对104处抗战遗址进行了抢救保护,张治中旧居、冯玉祥旧居等82处已对外陈列开放。对182处尚未定级的抗战遗址实施了统一挂牌保护,切实加强了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重庆抗战遗址社会效益已经初现,光去年就吸引了700余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已经竣工的渝中区李子坝抗战遗址群、正在打造的上清寺至中山四路抗战遗址风貌片区,已成吸引来渝游客的重要去处,成为具有巴渝特色的城市景观。此外,渝中区天官府郭沫若旧居、怡园、跳伞塔等抗战遗址,也将修复后辟为专题陈列馆。
整个抗战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预计8年完成,届时重庆将重现中国抗战时期战时首都、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反法西斯名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的风采,成为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与交流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