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傍晚,黑龙江省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村口的空场上熙熙攘攘,听说县里的剧团今天要来村里演出,村民们早早地搬了凳子抢占好位置。不一会儿,一辆大卡车和一辆大客车缓缓地驶入场地。只见大卡车的货箱渐渐打开,伸出四只脚往空地上一撑,两边的钢板向上掀起,全套的灯光设备已经安装好了。
村里的张大爷绕着大卡车走了一圈又一圈,不住地称赞:“这么先进的东西都开到家门口来了,车子还能变戏台,一袋烟工夫就准备好了!”
五常市龙滨剧团副团长闫培庆已不记得这是“大篷车”第几场下乡演出了。几年来,他们送戏下乡走遍了五常市的21个乡镇、267个村屯,平均每年下乡演出六七十场。“大篷车”是文化部和财政部配送的流动舞台车。龙滨剧团团长广星海说:“剧团总是把演出时间安排在晚上,一是村民晚上有闲暇时间,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演员吃饭给村里增加负担。”
据介绍,剧团演出一场平均近3个小时,每次下乡演出,演员们都得半夜甚至后半夜才能回家。”剧团制定了“三不、三头、三讲”的下乡演出守则,即不扰民、不过夜、不挑拣环境;演出场地在田间地头、炕头、村头;讲文明、讲道德、讲信誉。
一次,他们到敬老院里演出正赶上停电,大伙儿就点着蜡烛给老人们清唱。演出完毕往回返时,因为天冷,汽车的油管被冻住了,演员们被困在雪地里,直到4个小时后救援车赶到。“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再大的困难,演员们都能克服,从来不计较。”广星海说。
龙滨剧团虽然只有30多名演员,节目却不单调,除了龙滨戏,还有二人转、歌舞、相声、快板、小品等。团里的演员一专多能。剧目有反映老年人赡养问题的原创小品《争爹》,反映邻里纠纷的《驴马亲家》,反映老年人再婚问题的《撵妈》等,深受乡亲们的欢迎。“虽然我们是小小的地方剧团,但给乡亲们带去的是健康向上的文化。即使谈不上高雅,也不能是低俗的。”团里一位演员说。
“有‘大篷车’以前,剧团下乡只有一辆农用货车,演员、设备、道具全挤在货仓里。乡下的土路颠簸得厉害,到了目的地演员们已经累得不成样子,还得坚持演出。那时没有舞台,现搭台子费时又费力,只好在地上铺个毯子。现在有了‘大篷车’,有了舞台,灯光音响一应俱全,演出效果好多了。市政府专门给剧团提供了拉演员的客车,各村也都修了公路。”说起“大篷车”带来的变化,五常市文化局局长杜凯波欣喜地说,“条件改善后,乡亲们看戏的兴趣更浓了,而演员们表演的热情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