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我们该怎样讲故事?借助新技术,我们如何实现媒介的整合?
为寻找答案,今年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开辟专门板块——“故事驱动”,邀请众多媒体从业者与专家坐而论道,探寻媒体融合的前景,眺望娱乐工业的未来。
媒介大聚合
作为世界最大的图书展会,法兰克福书展成为了全球创意产业的瞭望塔。今年书展将目光瞄向数字化浪潮下的媒体叙事,“故事驱动”便是今年新推出的主题活动。
在10月6日至7日两天的举办时间里,“故事驱动”论坛密集举办了31项活动,涵盖新媒体、电影和音乐叙事、版权保护、媒介转化等多个前沿课题。
和其他展馆不同,“故事驱动”的场地没有琳琅满目的各式书籍,没有熙熙攘攘的观展人群,有的只是简单的讲台和大片的椅子。这里的人们不用背着书袋到处寻觅,头脑风暴、思想火花或许才是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在系列论坛中,参与者既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这样的电视广播媒体,也有日本任天堂等游戏开发商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等传统出版商;既有迪士尼这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业巨头,也有网络写手、作曲家、独立导演和制作人;不少媒体专家、版权顾问和软件设计师也参与讨论,算得上一次“创意产业的全媒体大会”。
“数字化对整个媒体工业构成挑战,也带来无限的合作机会。”策划这次“故事驱动”活动的书展主席尤根·博斯说,“书展第一次向人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不同媒体打破固有疆界,平等沟通,筹划更紧密的合作。”
叙事带来的产业拓展
“当你有了一个好故事,它可以变成一本书、一部漫画,接着成为一部电影或连续剧、一张音乐光碟,之后是一款与之有关的电子游戏或网站。有趣的是,这个顺序完全可以倒过来,甚至可以同时发生。”美国迪士尼公司电影制作人唐多·那格达如此描述当前娱乐工业的最新走向。
英国电影市场和传媒顾问凯特·亚当森也认为,日益发达的数字技术赋予叙事“无限的发展可能性”,书本、影像、游戏、音乐……不同媒体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可能因此发生巨大转变,整个创意产业的营销模式和角色分工都将面临调整。
“当前技术条件下,娱乐产业的所有因素,无论是内容还是营销,都在迅速融合。”欧洲游戏开发商协会秘书长马尔特·贝尔曼说。
论坛期间,现年52岁的德国儿童畅销书作家科尔内利娅·丰克畅谈了自己最新小说的创作历程——告别“单打独斗”,与一名电影人共同创作,让小说文本与电影剧本同时前进。而这名电影人,就是因改编《哈利·波特》而闻名业界的莱昂内尔·威格拉姆。
丰克说,她与威格拉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合著,而是从各自专业角度,对同一个故事情节展开“多层次的创作”。“我非常喜欢这次合作。”丰克说,“这不像你和出版社编辑在一起,总有一种想保护自己稿子的心理。我们一直互相激发,关注点始终是如何讲好这个故事。”
事实上,在两人创作过程中,这部书还被译成英文。这意味着,这本小说的原本、译本、电影及周边产品很可能将在同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出现。整个过程中,作者、译者、编剧、出版商、发行商、电影和音乐公司都在一个庞大网络中紧密关联,行业间的隔墙似乎正在倒塌。
专家们预言,随着移动媒体、数字出版物的兴起,一个媒体大融合、大合作的“新工业时代”即将到来。
内容仍为王
不少专家说,数字化让传媒工业的价值链“伸得更长更远”,但也带来成倍增长的风险——故事内容必须足够精彩,否则将引发毁灭性“连环灾难”。
“出版商必须牢牢记住,它们必须占有最好的内容。要想真正成功,唯一要做的就是抓住一个好故事。”英国游戏开发商贸易协会项目经理洛纳·埃文斯说。
美国小说家博伊德·莫里森迄今出版了3本书,起初前两本反响平平。2009年,他把第三本书《方舟浩劫》的样稿寄给10多家大出版社,回应寥寥。无奈之下,他把书的内容挂到自己的网页上,供人免费阅读,后来又参与了美国亚马逊网站的“电子书商店”计划。
没想到,他竟因此一炮而红,《方舟浩劫》占据惊悚小说排行榜榜首超过一个月。很快,多家美国和英国出版社开始找他商谈出版事宜,这本书迄今已卖出20国版权。很快,他的前两本书也出现在亚马逊小说排行榜前5名……
“没有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我无法实现当作家的梦想。”现年43岁的莫里森说,“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只有好故事才能最终脱颖而出。电脑不会自己写出故事来,网络出版并非我传奇故事的全部。”
英国RSA影视公司导演巴尼·科克利斯说,技术进步促使人们追求3D、高清等视听享受,但“和几千年前部落成员围坐在一起听老者讲故事一样,人们对好故事的兴趣和欲望并没有多少改变”。
“技术可以改变我们讲故事的方式,但决定成败的仍是内容本身。”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