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段子引领健康手机文化

来源: 光明日报

◆作为文化符号红段子与唐诗宋词元曲有同样的文化价值

    ◆红段子的﹃红﹄首先是中国第二是积极向上第三代表火爆

    ◆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现象红段子将精短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红段子创造了新机制参与者的精神需求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特邀嘉宾:  倪健中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谢麟振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常务委员

    周树兴 《中国移动通信·移动世界》副总编 

    王 凡 北京国通联合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 持 人: 连冰玉

    主持人语:由本报和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移动杯”全国红段子有奖征文大赛,于10月16日开始接受读者投稿。为更好地厘清红段子的概念以及发展过程和文化意义,10月14日,本报召开“红段子文化座谈会”,就有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红”在哪里?

    主持人:说起红段子,大家一般就会联想到“革命段子”、红色段子,这样理解对吗?

    倪健中:这样理解是很片面的。其实这个“红”除了革命以外,还有一个中国色彩,革命是其中一个元素,但是更大的是中国,我想在这里面首先是中国,第二是要积极向上,第三是代表火爆,红红火火。这个红要这么理解。

    谢麟振:红段子是红红火火的段子,所以这个“红”并不是一定要回到过去战争时代,革命时代那种。红段子这个概念可以承载中国在盛世的时候老百姓的生活寄托,他的理想追求,他的喜怒哀乐,甚至是他的悲伤。

    王凡:红段子的包容性很强,短小、健康,能够通过手机传播的文化形式都可以归成红段子。我们认为所有大众都能参与是红段子比较大的特色。另外,红段子的及时性很高,跟民间的接触比较多,不论你在任何地方,只要想起来了,马上就可以创作,马上就可以传播。

    周树兴:实际上红段子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到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范围在不断地扩大,除了短信这种形式现在还在继续发扬外,还包括一段音乐,一个漫画,一个彩信,类似像手机博客、微博之类,都可纳入到红段子范围内。只要你符合红段子范围要求,比如积极向上、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们理想,很多积极概念的东西都算作红段子。

    倪健中:红段子是从广东发起的,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系统最完整,范围最广,它对全国的影响带动非常大。后来我们在福建搞了福段子,在上海搞了海段子,还有地方特殊的方言,特殊的风俗特点,特殊的人文现象,这实际上是在红段子大帽子下面,丰富多彩一点,它把地方特色搞起来。

    “红”了什么?

    主持人:刚才倪会长谈到,红段子从2005年在广东发端以后,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蓬勃发展,请问大家如何看待红段子的意义?

    倪健中:红段子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大家都知道,西方文化是长句式的,中国文化则是短句式,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诗词曲赋。手机媒体又把这种精短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在手机上进行的各种私下或公众的创作传播,历史上是空前的。我们古代创作唐诗也好,宋词也好,元曲也好,参与的人都有限,现在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传播的时候,是空前的波澜壮阔。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它的积聚速度是很快的。你说唐诗是唐朝流行的还是宋朝流行的?说不清楚。但是今天的红段子创造出来,一下子几十万人就看到了。这个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其中汉字起了关键作用。这种文化现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谢麟振:从社会思想的传承上看,最具有时空概念的是短语的文化、精短文化。我们可能记不住大的著作,但是很多短语非常深入人心。比如说唐朝中华盛世,大的著作很多,但是流传最广的是《唐诗三百首》;西方的经典文化有很多,但是我们记得最深的也是短语,比如爱迪生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红段子实际上也是短语文化的回归,承载了短语文化精髓。一个伟大的时代要有伟大的文化载体去承载它,我们如果能做到把当前时代最核心的东西,用短语文化作为载体传承下来的话,恐怕是千年以后流传最久的东西。

    倪健中:红段子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分分秒秒,传播知识,传播文化。它的整个战略意义,或者说文化价值,跟美国的大片、韩国的游戏、日本的动漫具有同等的价值,甚至还要强过他们。

    为何能“红”?

    主持人:在红段子大规模发展之前,充斥在手机屏幕上的更多的是“黄段子”、“灰段子”等,那么,红段子又是怎样“红”起来的呢?

    周树兴:除了刚才归纳的传承中国精短文化这个特点外,手机这种现代的传播手段,改变了人们对信息传播的看法和方式。这两点结合,给红段子传播创造了重要条件,也是它能够在今天发展壮大成长起来的最必要的条件。

    王凡:红段子之所以能够有生命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通信运营商推出了下载分成模式:段子下载转发积累到一定数量,运营商会给创作者一定比例的利润分成。这样,红段子就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文化信息产品在经营,除了社会效益之外,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周树兴:把人民群众娱乐需求和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获利结合在一起以后,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如果像过去那样单纯靠号召,大家的积极性会很有限,但是用经济杠杆去激励的话,马上就不同了。我们在广东搞的红段子大赛,最后最高奖是十万,上万的奖也不少,很多创作者从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主持人:实际上它是将参与者精神的享受跟物质奖励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创业的机制。

    谢麟振:对。这种商业模式非常适合于广大用户参与,去实现他的价值。短语文化,加上短信极其迅猛的传播能力,再辅以非常科学合理的模式,这样是有巨大的生命力的。

    怎样“红”下去?

    主持人:在红段子“红”起来之后,就其本身的发展来说,大家更关心的是,红段子如何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倪健中:红段子最初就是短信这种文字形式,但表现手段很丰富,有诗词、对联、民谣、寓言,甚至网络语言。到后来红段子变成彩信、视频、动漫,各种各样的形式全部发挥出来。这样的话,整个延伸形成了红段子产业。

    周树兴:红段子是作为一个品牌经营的,这个品牌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深化或者扩展。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形式,它的生命力肯定不会顽强。随着信息技术传播手段不断地创新,红段子也必须不断创新,产业化发展成产业链。比如手机音乐,它可能是红段子中的一种,但是通过红段子广泛传播,也会对创作者、传播者形成新的产业链。

    倪健中:光创作还不行,还要传播,传播以后还要介绍各种技巧,增加趣味性。比如我们搞红段子春风万里行,搞各种红段子技能大赛,鼓励大家写段子、记段子、传段子,要逐步把整个手机文化做大。

    谢麟振:现在北京的小学里边已经把一些红段子作为新民谣加到课程里了,将来我们还应该在更多的学校开设红段子赏析课、创作课。

    谁来助推“红”精品?

    主持人:最近,光明日报和中国移动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谁不说咱家乡好”的全国红段子有奖征文大赛,你们如何看待这次大赛?

    谢麟振:光明日报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媒体,红段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标志符号,具有与唐诗、宋词、元曲一样的文化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希望光明日报、中国移动继续做真正的中华精品文化。

    倪健中:我觉得光明日报慧眼识珠,抓红段子做得好。你们定的这个主题我觉得有两条:一个要体现人文特点,谁不说咱家乡好,每个家乡都有它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人的特色;第二,当地的风俗、民情,这些都是家乡好的很关键的因素。再一个我觉得要反映变化。家乡好,家乡变化,一个是不变的东西,一个是变的东西,这两个都是我们写家乡好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这方面对大众进行一些辅导,引导大家在这些方面做,我觉得很有意义。

    抵制不良信息 弘扬主流文化——红段子现象扫描

    由本报和中国移动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移动杯”全国红段子有奖征文大赛10月16日正式拉开帷幕,主题为讴歌美好家乡。

    红段子并不仅仅是革命段子

    或许有不甚了解的读者认为红段子是一个政治名词,就是红色的革命段子,其实不然。我们现在讲的红段子实际上是和黄段子、灰段子这些低俗不良信息相对应的,主要有短信、彩信、彩铃、视频、动漫、手机小说等类型,不仅仅包括红色革命段子,还包括生活哲理类、励志短句、健康知识、节日祝福、幽默小品等,是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生动活泼,有先进性、思想性和知识性,催人奋进的手机短信。红段子的“红”并不局限于红色经典的“红”,还代表着中国的颜色“中国红”,还代表着生命力旺盛、积极向上的“红”,也代表着火爆、红红火火的“红”。

    红段子是中华短语文化和手机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与高科技文化的一次魅力碰撞。红段子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形式新。融合了短信、彩信、彩铃、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网络空间的色彩,是网络时代的“新文化形态”。二是模式新。红段子来源于大众、植根于大众、传播于大众,红段子运营推广的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三是功能新。红段子主题紧扣政府、社会、民生热点与关注点,以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健康和真情,传扬美德和理想,传播知识和文明,为健康网络文化搭建了一个新型的传播平台。

    红段子引发主流文化热潮

    红段子记录了中华盛世人们的理想、追求、情感、思念、喜悦和忧伤,以及所在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见证了亿万草根大众对当今盛世的理解和解读。

    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便在全国率先开展红段子系列活动,并已经连续举办多届红段子大赛。此后,中国移动的红段子活动拓展至重庆、浙江、上海、福建等全国多个省市,“红段子俱乐部”、“红色短信俱乐部”等纷纷成立,大家互相交流红色短信,弘扬红色文化。红段子赢得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发展势头如火如荼,并从红段子衍生出“红言颂”、“金段子”等一系列红色手机文化活动,在我国新媒体领域乃至思想文化界,掀起一场弘扬主流文化的热潮,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红段子引领健康手机新文化

    红段子之所以成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的一道风景,是因为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释放了压抑情绪、娱乐了大众,有利于抒发民声、营造和谐氛围。红段子成为一种“社会安全阀”,使群众对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等在正确引导下得以释放。红段子甚至被类比于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被寄予“外国人见面谈天气,中国人见面讲段子”的厚望。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超7亿,手机低俗不良短信的泛滥已成为新媒体传播中的一颗毒瘤。因此,必须大力弘扬主流文化,让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成为我们时代的文化主流,塑造健康向上的手机网络文化,要疏堵结合、治理与建设并重。

    红段子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紧扣政府、社会、民生热点与关注点,传递的是健康和真情,传扬的是美德和理想,传播的是知识和文明,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并将主旋律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受到民众广泛欢迎。红段子传递健康、传系情感、传播知识、传送理想、传颂道德、传诵经典、传承文明,不仅是人民群众在自觉与手机不健康内容战斗的一次“亮剑”,更展现出“人人都是读者,人人都是作者”的网络文化新理念,是“家书抵万金,短信只一毛”的低碳经济下的绿色行动。

    赞美家乡 红段子选登

    赞、忆、爱、恋江门情

    凭高远眺气象新,青山绿水百业旺,能不赞江门?

    小鸟天堂美如画,古兜胜景醉游人,能不忆江门?

    台山特色黄鳝饭,新会独有陈皮宴,开平盛产马冈鹅,恩平野菜苦亦甜,能不爱江门?

    文有梁启超,武看蔡礼佛,一百七十年,威名扬四海,强身又健体,卫国保家乡,能不恋江门?

    为侨乡新八景喝彩

    东湖碧水荡涟漪,小鸟天堂惹客迷。

    大雁圭峰留恋地,丰渔川岛喜欢时。

    碉楼佳景立园画,仙境温泉觅雅诗。

    爱家乡情不自禁,声声喝彩莫迟疑。

    桂枝香·重阳靖港怀古

    黄花媚日,慕古镇斐然,情思难抑。拾级虹桥望远,沩湘交织。乌蓬吃水涛声近,店兴隆,居家殷实。贾商常驻,流连忘返,乐哉何极。

    安居望城悠然赋

    绮丽湘江兮一衣带水,意韵盎然;

    毗邻洞庭兮气蒸波撼,华章浩然;

    锦绣三湘兮月白风清,举世叹然;

    惟楚有才兮大学城区,书声朗然!

    侨乡和谐而共生共长,发展而千篇不一,两江明定位,比翼齐飞拔头筹。新会重五金,万事亨通占鳌头。鹤山绣舍尔,锦上添花居上游。开平造脚架,四平八稳建琼楼。台山办热电,财源广进好计谋。恩平产咪头,高歌猛进誉全球。

    蓝天,白云,绿田,静静天地间,碉楼耸立无语。重门深锁铁迹斑斑;青石楼身,伤痕累累。往事如烟,痕迹依旧。反思文化、历史、人文,教育人自立。

    繁荣的萌动,五邑共心,繁华衍生,改革开放,容象新创,鹤山华泉名声响,恩平温泉造声势,开平服装领时尚,江门摩托拓生路,台山饮食颂口碑,银州河畔工业旺,色色摄影亮全国,崖门绚虹跨亚洲,五邑风景耀辉煌,让我们邑人手牵手,心共心一起唱响她。

    山鹰飞起白云开,水里大军进山来,

    劈山引水来办电,攀崖走壁踩惊雷。

    铁锤击石火花飞,炮响泥飞石壁离,

    千军万马云中走,千锄万铲把山移。

    石担压肩腰不弯,大干精神印心中,

    脚板踏碎花岗岩,汗水结石架长虹。

    电站巍立在山中,银弦欢唱贯长空,

    银龙飞出机轮洞,吐出明珠映山红。

    “宁波帮”,爱家乡,青山绿水心中装。走遍天南和海北,家乡泉水最甜畅。

    “宁波帮”,爱家乡,家乡风味最难忘。臭冬瓜,咸枪蟹,和起饭来味道香。

    “宁波帮”,爱家乡,家乡月亮最明亮。乡里乡亲乡音美,邻居隔壁情谊长。

    “宁波帮”,爱家乡,家乡时时挂心上。捐款助学理应当,祝愿家乡幸福长。

    五邑鱼米乡,土产美食多。沿海虾蟹肥,沙虫新鲜蚝。开平豆腐角,台山鳝饭堡,水口腐乳鲜,古劳面豉糕。新会陈皮香,凉果甜心窝。

    (以上红段子均摘自谢麟振、倪健中主编的《红段子现象——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