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一个敬老并登高的日子

来源: 人民网

今日是农历九月九日,即传统的重阳节。研究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和别的传统节日不同,重阳节有两个主题:敬老与登高。今年也不例外,重阳节前后在中国各地都将举行一系列与这两个主题有关的活动,如北京重阳登高节和宁波“情暖金秋霞满天”老人节系列活动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之说。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这首先是一个敬老的日子。为什么重阳节包含着敬老的内涵呢?在民俗观念中,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敬老的传统诞生于漫长的农耕社会,那时生产生活经验主要靠时间的积累,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更有经验,年长者受到更多的尊重。在现代信息社会,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年轻人更易接受新事物,更适应社会的未来,如果因此就淡漠了敬老的传统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前辈创造的,我们取得再大的成就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的,我们应该永怀感恩的心。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合影的时候毛泽东和刘少奇分坐两边,让长者坐中间。濮存昕如今是全国知名的明星演员,可见到前辈艺术家,为了让长辈有一个更舒服的谈话姿势,总要蹲在前辈面前,微微含笑,态度甚恭敬,这就是真正有修养的艺术家的风范。

    敬老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应该有行动啊!今年全国老龄委第一次推出“敬老月”活动,提醒人们常常关爱老人,天天都是敬老日。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部门还要求,以家政服务、心理抚慰、养生保健、文体娱乐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六个一”志愿服务活动,使老人们心情舒畅、快乐过节。这项活动包括开展一次家政服务,组织巾帼志愿者到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中,帮助清洁室内卫生,陪老人谈心聊天;开展一次节日慰问,组织学生志愿者到敬老院、光荣院,为老人送去节日食品,开展联欢活动;开展一次医疗义诊,组织医疗卫生志愿者深入城乡基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保健咨询和常见病治疗;开展一次心理辅导,组织心理专家义务为老人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开展一次户外健身,组织青年志愿者陪伴老年人观景赏花、登山健身;开展一次文娱活动,组织职工志愿者依托社区文艺小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日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活跃老年人的节日生活。重阳节理应成为一个让老年人备感温馨的日子,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重阳节为什么还是一个登高的日子呢?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农民们把这种采集活动叫做“小秋收”。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重阳在民众生活中还成为秋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说法。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还包含有祈福的含义。

    古代中国人喜欢登高,登高必要发思古之幽情,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禁“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面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知盈虚之有数”最后发出“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感叹。杜甫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感受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峰回路转;左思“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是何等的豪迈;王维更是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唱。在秋高气爽的日子,登高仰望天上的流云,俯瞰江河大地,想一想过去,想一想未来,胸襟会变得开阔,志向会变得更加高洁,正所谓“沐春风神飞扬,临秋云思浩荡”,重阳节又是一个娱目骋怀的日子!

    古人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人到老年,阅尽沧桑,如长江入海,恬淡浩瀚,境界阔大,这不也是中青年在登高远眺时所能感悟和礼赞的境界吗?所以,重阳节敬老与登高两个主题又是和谐统一的一个大境界。 

    调查显示老人缺精神慰藉 专家吁设重阳节为假日

    今年十月,是中国第一个“敬老月”。被定为“老人节”的“重阳节”成为“敬老月”中一个有名称却也很平常的日子。从10月1日开始,全国多种形式的助老惠老活动就陆续开展,老人成为重阳节的主角。 

    从“节”到“月”的一字之变,老人是主角

    “敬老月”是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要求开展的活动,以“关爱老人,构建和谐”为主题,鼓励全国各地开展走访慰问、志愿服务、老年维权、文化体育等各项关爱老年人的活动。 

    对此,《解放军报》刊发评论说,此次从“节”到“月”的一字之变,不仅是我国传统敬老文化发展的一脉相承,更是增强全体国人敬老意识、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的有效举措。

    重阳节,这个延续了千年传统节日,在新时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于15日晚向全社会发布敬老助老倡议书,呼吁除每年九九重阳节确定为中国“老人节”之外,还将每月9日约定为“关爱老人日”,促使老年服务活动社会化、经常化。 

    日前公布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中国已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 

    为应对老龄化的压力,老龄委要求,要积极引导各行各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助老惠老行动,鼓励社区邻里与高龄、残疾、“空巢”老年人结成帮扶对子,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病残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防范、依法打击侵害老年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老年人用品市场的监督。

    老人最需精神慰藉,“走婚”群体日益庞大

    在老人当中,“百岁老人”成为重阳节、敬老月关注的一个重点。据海南省民政厅最新统计,2010年海南省有百岁及以上长寿老人达1378人,百岁老人的密度排名居中国第一。海南各级政府对包括百岁老人在内的高龄老人发放补贴,其中,百岁老人每月可领取200元高龄补贴。

    “对于现在的大多数老年人来说,温饱问题已经是初级问题,精神慰藉才是深层次的需要。”北京市老龄协会一位负责人说。

    精神慰藉一方面是来自家庭的,如子女和伴侣,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的,如社会的关心和认同,自我价值的提升。而现在,人口流动、城市压力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子女和父母往往远隔一方,“蜗居”者、“蚁族”、“漂”在城市的打工者更不可能和父母一起住,只能期盼放大假回家看父母。

    一项重阳节问卷调查显示,8成以上的调查对象都“没有跟父母在一起住”,4成左右调查对象表示“基本上放大假就回家”,近7成的调查对象“没有在重阳节送父母礼物的习惯”,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重阳节“陪父母聊天、吃饭就行,不用搞什么形式”。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李晓童女士告诉记者,明年的市“两会”上,她准备提交一个呼吁政府在重阳节设置公共假日的提案。“在这特殊的一天,创造儿女和父母在一起的机会,培育全社会的孝老传统美德。”

    除了子女的陪伴,就是伴侣。记者发现,许多老人的“黄昏恋”都面临着来自子女、社会的重重压力,造成不婚同居、“走婚”的群体日益庞大。 

    “银发经济”只是口号?老年消费品仍匮乏

    对于商家来说,日益庞大的老龄化群体也成为目标买家,可是“银发经济”似乎仅仅是豆浆机、洗脚盆、按摩器之类,适合老年人日常消费物品仍不丰富。

    在老年人和子女的抱怨声中,“银发经济”好像很难跟“朝阳产业”划等号。媒体报道反映,大部分老人对目前的老人市场不太满意,觉得老年人是被遗忘的群体。市场上关于老人用品的品种实在太少,老人用品专卖店更是基本没有。就拿老人服装来说,很多老人总感觉买不到合适的衣服,认为花色太少,黑灰色似乎成了老头老太太们的“专用色”。  

    有导购介绍说,虽然老年人来逛超市的不少,但他们都是买平日消费的商品,很少为自己过节买什么商品,老年人的购买能力还不是很大。加之老年人非常节俭,一般不会盲目购物。有些子女为了表示孝心,会在节日到来之际,为父母买些吃的、用的,但没出现特别的销售高峰。

    据报道,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和路人,众多年轻人都表示,重阳节没打算买特别的礼物给家里的老人,重阳当天都要把老人接到家里,或者回家跟老人一起吃饭,跟老人共度一个团圆、热闹的老人节。他们认为,回家陪老人过节是对老人节日关爱的最好表达,不需要特别购买东西回家,表达孝心要在平常生活中,而不是一个节日、一件礼物就能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