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不担心国学引非议 表示国学解决人的心灵问题
因书画成名,写过《老庄心解》,72岁的范曾“老骥伏枥”,近日启动“国学开讲”计划。他将以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为纲,纵论三千年国学经典,剖析当下众人之惑,所讲内容将制作成100集电视节目。在范曾看来,国学的终极目的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为物和为事而学。他还向记者表示,他此次是免费开讲,出书也不要稿费,以降低书价。
为了此次开讲,范曾特别创作了主题歌歌词:“以霜雪之洁求其品,以岱宗之高求其志,以潭壑之深求其学,以大地之厚求其德”。由关峡作曲。该歌曲由范曾的义子、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演唱。范曾称,这四句箴言正好体现了国学“为己”之处。近日在京录制第一讲《国学是什么》时,范曾用了很长时间谈到了学习国学的目的及方法。在他看来,“国学最重要的是解决人的心灵问题,使人们的心灵达到至善之境。而国学的精华必须体现独立的精神、自由之意志”。他建议读者多背诵原典,“读书要持之以恒,不能道听途说”。
虽然此前已有傅佩荣、于丹等多人在电视上讲国学,但范曾称自己并没有看过。与之前的讲学者不同,范曾称他讲的是大国学,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还有古代文学的问题。在听课对象方面,他说,“我希望雅俗共赏,有学问的人看出深刻的道理,知识少的人也会受益。它不但是学术讲座,也是普及的讲座”。范曾说,自己之所以免费开讲,不求利,是希望通过行动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如何读书,并产生读书的兴趣。对开讲国学即讲一百集,范曾说自己已经读了五十年多年书,不会临时抱佛脚地准备。此外,对于之前有人讲国学引发非议,范曾称自己对此不会担心,“非议不非议与我没关系”。
人民日报:人大校长回应对国学的三种质疑:有必要正本清源
核心观点
对国学所持的否定论、怀疑论、机械论观点,在我看来,有的是对国学的恶意抹杀,有的是对国学的善意疑虑,有的则是拘泥于学理分析的自我设限
近些年来,国学教育与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国学的质疑,依然存在。我把它概括成这样三种:
第一种是“数典忘祖”型的否定论观点,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被认为是封建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王权专制主义的主要象征,与近现代的民主自由意识相悖,在今天是必须批判和拒绝的对象,没有任何理由加以珍视和弘扬。
第二种是“杞人忧天”型的怀疑论观点,认为国学尽管有合理积极的内涵,但它毕竟是封建时代遗存下来的意识形态,过多地倡导国学,不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全面提倡容易导致人们的思想混乱,价值观错位。
第三种是“抱残守缺”型的机械论观点,认为国学的学科边际相对模糊,国学所承担的学科内涵已基本分别归入文、史、哲等学科,对国学学科属性及其专业的具体界定缺乏充分的条件。
这三种观点,有的属于对国学的恶意抹杀,有的是对国学的善意疑虑,也有的拘泥于学理分析的自我设限。在我看来,都有必要正本清源。
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有时代的局限,但绝对不是只有所谓的专制主义、王权主义。否则,我们就无法想象有孟子这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历经千年而脍炙人口,有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戴震《原善》这样充满民本精神、民主色彩的著述流芳百世而振聋发聩!
对第二种观点,我认为,它人为地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联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扎根、发展,可能性之一就是契合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不少重要的思想资源。弘扬国学不仅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不相矛盾,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对第三种观点,我认为,这也是片面理解和认识学科属性的做法。研究国学、重振国学,能有效改变当前人文学术领域普遍存在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学科壁垒森严,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恢复中国传统人文学术融会贯通的传统,探索新型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
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21世纪的中国人,决不能成为无根的一族,而应当在历史的亘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确定自己的地位。
(摘编自作者在“国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