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罹难150周年日,苍天亦动容。从18日白天开始的雨,一直淅淅沥沥下到了晚间,大水法遗址前上演了以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为主题的晚会,凄风冷雨中,在场众人亦为之动容……
圆明园遗址公园在晚会上发布了一份针对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全球倡议书:倡议全球持有圆明园文物的机构或个人返还文物,全球热爱和平的人士共同抵制圆明园文物的拍卖、交易,全球学术机构共同做好圆明园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播和利用工作。这份倡议书从发布日起将在圆明园遗址公园陈设,进行为期一年的签名征集。成龙当晚成为签名第一人,并担任了圆明园文物回归的形象代言人。
来自新西兰的友好人士玛丽夫妇将从中国掠夺的两个广彩瓷瓶在晚会现场捐献给中国。尽管经过中国文物专家的鉴定,这对瓷瓶并不是圆明园的文物,但是这对新西兰老夫妇认为,就算不是圆明园的瓷器,但也是他们祖上从中国,也可能是从中国老百姓手上抢来的,“我们认为这个东西放在家是耻辱,所以一定要把它送回中国。”
中国历史学家汪荣祖与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18日下午在圆明园的“谐奇趣”遗址前对谈,两位访谈嘉宾是中法两国的圆明园研究专家。汪荣祖的《追寻失落的圆明园》是第一部中国人用英语撰写的全面研究圆明园的历史巨著,伯纳·布立赛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从一个法国学者的角度全面正视和反思这一事件的著作。
雨中,两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者侃侃而谈,他们以全球视野和中西维度审视那段苦难历史,提醒中国人不忘屈辱,奋发图强,更向世界表达了铭记过去、珍视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珍视和平与发展的理想。伯纳以“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来总结纪念日之际最该铭记的,而汪荣祖则表示,最不能忘记的是辉煌的文明突然一下失落,这样的历史记忆是应该被永久铭记的。
事实上,中国人也的确没有忘记:在正觉寺山门广场上落成的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石正面,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下“不能忘记”四个苍劲的大字;18日晚推出的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主题曲亦为《不能忘却的纪念》,它还将成为圆明园今后的对外形象宣传片。
据了解,即将推出的《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编选了当年参战的英法联军将领、外交官、翻译官、军医、牧师等各色人物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英法出版的战争回忆录16种,其中英军7种、法军8种以及1种图册,包括英法军统帅及特使等英法联军的关键人物。其内容细节将构成珍贵的史料来源。
“150年前这一场劫难,体现了一种文明冲突带来了一种对人类遗产的灾难,牢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牢记历史是更高层面的理性的反思。文明的差异可能很长时间都会存在,这种文明的冲突怎么去解决?应该去理解、对话、合作,应该谋求更高层面的和平。”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的话代表了中国人的心声,涅槃之后才有新生,才能走向新的辉煌。
圆明园罹难150周年
中法学者展开对话:“历史不可忘却”
“今天(18日)的天气与150年前的那场灾难一样沉重。”站在西洋楼“谐奇趣”乱石嶙峋的遗址前,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无限感慨。寒秋、孤雁,潇潇秋雨中的圆明园格外清冷、肃穆。18日,中法两国历史学家在这里对话,追寻圆明园失落的往昔。
这项“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祭·中法学者深度访谈”活动,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圆明园管理处共同主办。1860年10月18日,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闯入清帝修养之所、行政中枢圆明园,对这里进行疯狂劫掠后,纵火将其焚毁,被誉为东方梦幻艺术极致的“万园之园”毁于一旦。
中国历史学家汪荣祖与伯纳·布立赛就圆明园的建筑艺术、被毁过程以及历史镜鉴作深度对话。
两位访谈嘉宾是中法两国的圆明园研究专家。汪荣祖生于上海,长于台湾,现任纽约Peter Lang出版社“中国近代史丛书”主编、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荣誉教授。他的《追寻失落的圆明园》是第一部中国人用英语撰写的全面研究圆明园的历史巨著,伯纳·布立赛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从一个法国学者的角度全面正视和反思这一事件的著作。
两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纵论人类文明的伟大遗迹,他们的对谈不但以全球视野和中西维度审视那段苦难历史,提醒中国人不忘屈辱,奋发图强,更向世界表达了铭记过去、珍视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珍视和平与发展的理想。
布立赛认为,对圆明园来说,最重要的是历史事实。对待历史,我们可以宽恕,但不可忘却。圆明园劫难的罪魁祸首是英国人,法国人可以算是随从。有趣的是,在对待历史问题上,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态度很不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专门为《1860:圆明园大劫难》的出版写信祝贺,而且法国人对劫掠圆明园的行为感到很羞愧,但英国人却认为一切都是战争的法则,没有丝毫愧疚之情。“可能很多英国人都不了解真相,希望将来有一天《1860:圆明园大劫难》能在英国出版,让更多的人知道真实的历史。”
追索文物,追寻历史
圆明园流失珍宝至少150万件
一场150年前来自英法联军的洗劫纵火,成为一个民族集体记忆中最痛的伤痕。圆明园,这个曾经的“万园之园”,历经劫难后如今只剩断壁残垣,静立在北京西郊。
尤为让人痛心的是,自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烧以来,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至今依然是一道历史谜题。
拟建较为完整的目录
“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说,由于记录圆明园摆设的《陈设清册》没有留存下来,因而这个数字也只是一个估算。
为寻找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圆明园管理处曾于2009年10月成立工作组专程赴美国进行寻访,寻到超过400张老照片及流失文物。在美国寻访过程中,工作组还是得到大多数博物馆和有关机构的热情接待。
陈名杰说,比如,华盛顿弗利尔和赛克勒博物馆派专家介绍馆藏文物和圆明园老照片,还破例紧急安排工作组到地库参观其镇馆之宝;美国国会图书馆将馆藏与圆明园有关的文献资料搜罗备至,欢迎工作组的到来;费城艺术博物馆不仅热情接待,还特别邀请工作组出席其新馆开馆仪式;洛克菲勒档案中心和赛勒姆博物馆则提供了大量圆明园老照片和西洋楼铜版画图片等。
2010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被焚毁150周年罹难纪念日。陈名杰说,此次美国之行作为“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动的第一站,也是今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圆明园管理处还将择机开展赴欧洲和日本的寻宝之行,以期能建立一份较为完整的圆明园流失文物名录。
永远保留追索的权利
据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孙晨露介绍,在为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举行的“圆明园回归文物展”上,将展出的都是流散在北京的文物,“很遗憾里面没有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
建立流失名录难,而追讨流失文物回国更是难上加难。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非法出境的文物我们要永远保留追索的权利,“但有时也不能太着急”。
据记者了解,现阶段,中国的文物回流形式大致可分为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和捐赠,其中尤以后3种的社会关注程度更高。
以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为例。其中,铜牛首、铜猴首与铜虎首是2000年保利集团花费近3000万港元拍回的;铜猪首是2003年澳门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斥资700万港元买回捐献祖国的;铜马首也是何鸿燊于2007年再以6910万港元价格拍得捐献祖国的。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多次运用法律和外交手段,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通过国际合作,成功索回流失海外文物。比如,1998年从英国追索回从香港走私出境的中国文物3000余件;2001年从美国追索回被走私的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彩色石雕像;2003年从香港某拍卖公司依法索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被盗的49件珍贵文物等。
实际上,人们对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关注,已经超越了这一事件的本身,对它的“寻找”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是中华民族勿忘国耻、反思伤痛、走向新的历史的一种努力。
“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勿忘历史、倡导和平,加强对圆明园的保护和研究。”陈名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