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诗人写诗获奖引争议 网友封其为“羊羔体”

来源: 新京报

前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公布,因诗集《向往温暖》获奖的湖北官员诗人车延高在网络上成为话题人物。他的两首旧作《徐帆》和《刘亦菲》被网友们翻出,被批这两首诗不像诗,更像是在写作中不停按下回车键的成品,更被命名为“羊羔体”,与诗人赵丽华的“梨花体”并称。车延高本人则表示,只看一两首诗很难看出作者风格,对于批评和质疑都不反对,但希望大家能瞄得准一些,击中要害。 

    网友封其为“羊羔体”

    本届鲁迅奖的获奖作品共有30部,其中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各5篇(部)。车延高的诗集排在公布出来的诗歌类获奖名单的第二位。在结果公布出来后,他发表在博客上的两篇旧作就被网友们热烈讨论。尤其是他写的《徐帆》一诗在微博上被转发数次。

    大部分网友认为这首诗代表“回车键里出官诗”的时代终于来临,更有网友模仿其写作风格,写出了一首以《车延高》为题目的诗。

    车延高:这是我的尝试

    出生于1956年的车延高现任武汉市委常委、武汉市纪委书记,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作家协会会员,兼任武汉市杂文协会主任。在接受新浪采访时,他对于网友的质疑进行了回应,他说,《徐帆》这首诗是他为《大武汉》杂志专栏里写的一系列诗中的一首,一共三首,写武汉的三个演员:徐帆,谢芳,刘亦菲。车延高说,这三首诗他用的白话手法,力求零度抒情,不带有个人感情,通过自然描写,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拉近她们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这三首诗是我写作中的一种尝试,我觉得文学作品要在文艺上做各个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同时,他也强调自己在文学创作上一直非常用功,每天5点钟起床,到7点40分,都是进行创作,得到鲁迅奖是对他和所有公务人员的鼓励,他非常珍惜。记者昨日下午多次给车延高拨打电话,他都没有接,发去的短信也没有回应。负责鲁迅奖诗歌评选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的手机也一直无人接听。

    责编:他在文学上很老实

    其实车延高被热议的这两首诗并没有收入他获得鲁迅奖的《向往温暖》诗集中,本诗集的责编说,车延高的诗代表了一种比较直接的诗歌书写,直面现实,不深不复杂。

    他说车延高是挺好的人,文学上也很老实,比不具备什么还偏要玩什么的人要强。他获奖的诗集里分成三部分内容,其中有对在国外读书女儿的父女情,也有对现实社会实际情景的关照,还有自己出访时的一些情景记录。

    - 各方见解

    陈崎嵘 不能要求篇篇佳作

    就网友质疑车延高一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崎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也已经听说网友们对车延高的热议,这个现象很正常。车延高获奖的是一个诗集,里面大部分作品都有很高水准,即使有几篇内容一般也很正常,不能要求篇篇佳作,他认为车延高的诗歌质量是非常不错的,车延高本人也说了被热议的诗是他的不同风格尝试。

    - 车延高诗作

    一树光宗耀祖的花香

    我常常想,月亮去世以后

    还会有谁翻我家的院墙

    还会有谁穿过玻璃进来,踮着脚

    很轻很轻,把唐诗宋词搁在前朝的枕边

    然后推门,坐在吱呀一响的叹息上

    等一个去唐朝探亲的人带着李白和酒

    从长安古道的马蹄里回来

    只剩下想象了,坐在跨越千年的门槛上

    我已经把《诗经》抄了一个世纪

    王羲之研的墨,是灯光以外的每一个夜

    我把星星从天边摘下

    镶嵌在屋后的每一座山顶

    月就在崖边,是一轮惊心动魄的美

    我把玉树临风的眼睛铺满回家的路

    让花间一壶酒走上没有掌声的星光大道

    诗和词在院子里酿出三月,诗人卧处

    来世的泥,有一树光宗耀祖的花香 

    选自车延高《向往温暖》

    官员诗歌获奖遭质疑:为什么热闹总在文学之外?

    【尖锋话题·鲁迅文学奖】

    以这首诗来判断他的诗歌水平,可能并不靠谱,他的公职身份也不能说明什么。网友的起哄与调侃,既是一种基于常识的怀疑,也是一种娱乐和围观。他的诗歌水平究竟怎样,反倒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了。

    著名作家苏童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这不算是新闻,在我们几十年来的认知范围内,它或许也是实至名归的事儿。非著名诗人车延高获得诗歌奖,本也不是新闻,不过后者还是成了一个带有娱乐性质的爆炸性新闻,何故?有二:1、车老师虽在诗歌界名不见经传,但是武汉市纪委书记,乃一官员。2、车老师被挂在网上的一篇题为《徐帆》的诗作逗乐了很多人的同时也让很多人生了气。诗云:“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徐帆》这首诗与诗人赵丽华的某些诗歌倒有异曲同工之趣,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徐帆》,不能确定就在车延高的获奖诗集里面,以这首诗来判断他的诗歌水平,可能并不靠谱,他的公职身份也不能说明什么。网友的起哄与调侃,既是一种基于常识的怀疑,也是一种娱乐和围观。他的诗歌水平究竟怎样,反倒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了。 

    其实车延高的诗歌并不难找,他的博客里就有很多,一些网站上也容易查到,虽然我们无法知道他的获奖诗集包括了哪些诗,但通过博客、网站,还是能得出一个大体的印象。从能看到的诗来看,车延高的诗歌口语化,语言不具有诗性,整体水准并不高,这样的作品能够获鲁迅文学奖的诗歌奖,至少这个诗歌奖项的公信力应该被质疑一下。

    “诗到语言为止”,这是诗人韩东的名言。如果调笑仅到车延高为止,也算给广大网友增加了一个娱乐项目,算件好事。问题是,人们在调笑车延高之余,又纷纷将矛头指向鲁迅文学奖以及背后的评委会。人们不免要深情地搬出敬爱的鲁迅先生来说事儿。换言之,先生如果活着,是否会同意车延高获奖呢?进而言之,先生又是否认可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已延续五届的文学奖项呢?这次遭到质疑的获奖者,并不止车延高一人,有些获奖者让观者直呼意外。但这已经成了文学奖的常态,包括茅盾文学奖,每次奖项一公布,多多少少都会遭到质疑。这其实也很正常,诺贝尔文学奖不也仍然有人说三道四吗?以余秋雨大师的逻辑来看,任何质疑都可以归为“羡慕嫉妒恨”。但质疑仍在继续,甚至愈演愈烈,已然不是余大师的防御方式所能阻止和控制的了。失控的是公信力。

    这不由得使人们联想到前几天刚刚落幕的金鸡百花奖,《法制晚报》在报道分析中公开指出,这一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等机构主办的电影节已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并以获奖电影过于陈旧、大腕寥寥、大制片公司集体缺席作为旁证,以此证明该奖项面临成为文艺鸡肋的尴尬。鲁迅文学奖也许还没有沦为文学鸡肋,但此番获奖作品所遭到的调笑和谩骂,确实让人感到很“不是滋味”。

    ——我们的文学怎么了?我们这个时代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人民日报:鲁奖评奖办公室主任:不宜把点击率和得奖对立起来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下简称鲁奖)评选活动刚刚揭晓,围绕评选的动态与细则,以及鲁奖所折射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社会上涌现了不少有意思的话题。本届鲁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日前就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关于网络文学

    记者:第五届鲁奖首次将网络文学纳入参评范围,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但31篇(部)参评网络作品到最后只有一部(《网逝》)进入终评作品。有人说这是因为海量高产的网络文学还缺乏精品力作,也有人说评委的传统文学观念有待进一步开放、参选条件有待进一步放宽。怎么看这个问题?

    胡平:鲁奖吸纳网络文学参评,受到多数网民肯定,被称为“破冰之旅”,说明网络文学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在31篇(部)网络文学参评作品中,《网逝》比较突出,它表现的关于网络暴力等内容,很有新意,富有网络文学特色。《网逝》等作品使我们看到了新鲜的生活面,这也是我们需要网络文学的原因之一。文学创作主要由专业作家从事的时代已经过去。网络文学作家在技巧和专业训练上也许不及专业作家,但就生活经历总和而言,显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鲁奖有鲁奖的规定,如规定中篇小说的篇幅在2.5万字到13万字之间,短篇小说在2000字到2.5万字之间,这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内在的艺术规定性。网络文学的中短篇小说情况不同,中篇一般在60万字左右,短篇也较长,主要是由于网上阅读一般前10万字不收费,作品太短了文学网站无法经营。所以,网络文学和鲁奖之间有一个兼容问题。今年,许多优秀的网络中篇由于篇幅限制不能参评,申报并符合参评条件的有31篇(部),入围的只有1篇,主要原因是还来不及按照鲁奖的规定准备作品,相信下一届情况可能会有改变。能否把鲁奖的中篇篇幅标准放宽呢?那是没有必要的。超过字数按长篇对待,参加长篇小说文学奖角逐就是了,长篇是没有上限的。今天,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间的藩篱正在拆除,网络文学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学观念,但它毕竟还是文学,文学的本质并无改变,所以应该相信评委的眼光。如果要说眼光的差别,主要在于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两大类文学的不同趣味上——这是由来已久的话题。评委们会充分考虑到网络文学的特殊性,也乐于看到网络作品获奖,更何况网络文学中不乏纯文学作品。 

    记者:现在是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有人认为网络文学的价值应由点击率与下载量衡量,而非获奖。如果网络写手过分关注得奖,写作上反倒会失去特色——你怎么看呢?

    胡平:全民写作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最起码,网络文学有着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体现于作者的开放性和题材的开放性。无门槛发表吸引了大量文学圈外人士进行短期或长期写作,这些作者中有些还是精英,有着高等学历、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各种各样的特殊经历,有些经历可转化为很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网络作者没有自我审查意识,不回避现实矛盾,书写自由,匿名制又使网络作者可以完全开放的姿态披露私人生活和内心秘密,这些都成为网络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网络文学属于大众写作,这种定位决定了观察点击率和下载率是有意义的。但衡量网络作品的价值不能简单看“两率”,成熟的公民社会不会这么看。譬如,格调低下的性文学和暴力文学,也会获取相当点击率,但是并不说明问题。应该考虑到,文学阅读有时不是文学性的阅读,阅读率和获奖也是两回事,奖项代表社会导向,代表公共价值观。一部真正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获不了奖是没有道理的,除非社会出了问题。所以不宜把点击率和得奖对立起来。当然,一心奔着获奖,把读者不当回事的创作,也难以获奖。 

    小说为什么越写越长

    记者:小小说登陆鲁奖显示了一种新的气象,但实际创作中仍是长篇小说更有吸引力。很多作者下笔动辄上百万字。什么原因导致文章越写越长?

    胡平:小说越写越长,散文越写越长,报告文学越写越长,甚至诗歌也越写越长,是时代的病症,反映了浮躁的社会氛围。问题不在于篇幅与规模,而在于含金量。我有个判断,虽然长篇小说是传统文学的主战场,集中了最优势的兵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打了一场持久的攻坚战,现在年产达3000部作品,但在总体质量上,中短篇小说要比长篇小说强。为什么呢?因为写中短篇的作家基本是出于对艺术的喜爱和追求而写作,从而使中短篇创作成为整个文学版图中最成熟、最考究、最少遭人非议的部分。长篇创作的动机有时就比较复杂了,譬如,一些人认为长篇小说更有艺术地位、更受关注、更易宣传、更可能被改编成电视剧等,有意无意把作品越写越长。问题在于,长篇小说又是难以把握的,它往往不是写几个人,一两件事,而是写几十人、几十年,这就需要大的结构,关系到作者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能力,需要作者拿出世界观——如果他的世界观并不成熟,甚至缺乏信仰,作品自然就成问题。攻克长篇小说是一个进程,近年来虽有进展,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但由于浮躁等各种原因,今天的作家写作时间多,学习时间少,向生活学习的时间也少,容易写出与篇幅和愿望不相称的作品。 

    “单篇名世”还会诞生吗

    记者:单篇名世,在文学史上是常有的事,为何散文与诗歌不设单篇奖,而要以集子参评?

    胡平:这是一个遗憾。我国古代有些散文、诗歌名篇,篇幅都很短,比如《陋室铭》,总共81个字,字字珠玑,拿来参加今日的鲁奖评选,应该可以获全票和头名。古代文人把写作当做千古事,孜孜以求,不遗余力,名作佳篇可世代流传。今人要学的东西很多,据说许多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包括文字、影像、广告等,大约在20万字左右,已超出了15世纪一位成年人一年的阅读量,这使得人们很难像古人那样专心习文。社会对文学的关注度也在下降,散文家和诗人很少能靠一篇作品、一首诗成名,而是需要不断积累。评奖时以单篇作品抗衡一部集子的分量也是不容易的。鲁奖三年才评一次,多少要考虑作家的实力和贡献,结集参评是有道理的。不过你提的问题也很重要,为了提倡精品力作,将来应该考虑允许单篇作品申报,激励以一计百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