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人民日报文化版刊出《“夜郎”能否助新晃脱贫》一文,报道了湖南一贫困县斥巨资开发“夜郎古国”旅游文化项目的新闻。对新晃的这个项目,当地政府和投资方认为是改善民生的“脱贫工程”,而舆论则批评有“夜郎自大”之嫌。
纵观各地,近年来,文化遗产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大手笔开发也高潮迭起。许多地方将文化遗产、历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视作当地经济的摇钱之树、突围之举,甚至不惜争名人,抢故里,造“古董”。而围绕“究竟是‘遗产经济’的成功探索,还是对‘文化产业’的异化开发”的争论,始终各执一词。
在此,我们推出“聚焦遗产经济热”系列报道,试图通过对一些“遗产经济”项目的“旧闻新访”,通过熟悉基层的文化产业学者、扶贫专业人士的“专家看法”,帮助大家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一现象,并引起警惕。
——编者
河南南阳“卧龙岗文化”:“最贵茅庐”还在纸上
【旧闻】今年1月22日,河南省南阳市决定利用10年时间,投资9亿元,打造文化卧龙岗。媒体纷纷冠以“9亿元打造‘史上最贵茅庐’”的新闻标题,霎时掀起争议。
【争议】保护和恢复历史文化遗迹理应尊重原貌,大兴土木后的卧龙岗不仅无法给游客真实的历史体验,反而会让人对诸葛亮当年“躬耕南阳”的历史记载产生怀疑。如此斥巨资打造出来的“卧龙岗”,还是当年诸葛亮躬耕地的几间茅草屋吗?
回访时间:10月26日
根据规划,经过3至5年的精心打造,南阳市城区以卧龙岗为中心的方圆10平方公里内,卧龙古镇、汉代文化苑、影视基地等一批人文景观将开门迎客。如今,这一备受争议的项目进展如何?口碑如何?
26日,记者来到南阳市。在卧龙岗景区门前,一位来自宁夏的游客正与门前的停车收费员争吵:“停车5分钟不到收取10元。”收费员回敬:“没有钱就不要来这里玩!”
按照规划:一期工程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到2010年完成。但记者在景区没有发现任何动工迹象。值班人员告诉记者,自己没听说过要建设,“市里公布的那些东西好像没有”。
记者又来到距此不远的南阳汉画馆。此处也是一片寂静,院子里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见不到任何游客。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里就是重点开发建设的“仿古历史街区”。
按照公布的规划,该馆旁还将建设占地500亩的“南都创意谷”和“仿古历史街区”。但附近村民告诉记者,只是在报纸上看到过要拆迁,没有任何通知。
不过,村民张如意认为:“附近多是卧龙岗街道办事处彭营、张庄等村的地,住着几百户居民,想拆迁并不容易。”不少村民表示,“我们这做啥事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都是给外地人看的,你们外地的记者不必当真!”
带着疑问,记者找到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的“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筹委会”。
这个由南阳市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数十人的机构,竟无人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有的推托“新局长未到任,主管副局长到重庆出差了。”
记者通过当地宣传部门联系到了该筹委会项目部工作人员李斌,他明确表示:目前所有工程仍停留在规划上,“没有达到年初的预期目标。”
据他介绍,主要原因有二:土地方面,规划许可正在等省政府审批。招商引资方面,工作尚未完成。同时,涉及到居民区拆迁和破产企业的职工养老等问题,项目进展难度比较大。
“开工不是为了和外省‘抢人’,停工也不是因为外界质疑。年初公布的规划是由省发改委定的,与现实情况有很大出入,实际操作不仅要根据招商情况而定,而且根据施工情况还要调整规划。”此外,李斌还表示9亿元这个数字也不太科学,“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动工建设,我现在也说不准。”他说,乐观估计,也要10年。不乐观的话,“15年也不算长”。
“规划建设要与老百姓的期望结合起来,真正使文化荟萃之岗活起来,而不能仅是几个专家跑跑转转写写看看、几个领导一拍板就可以的。”早在今年初,当地作家二月河在参与规划评审时曾如是说。
甘肃三县“文化古董”:三地项目全部停建
【旧闻】“永靖县3000万元建黄河三峡孔子大殿”、“华亭县3000多万元建秦皇祭天文化广场三期工程”、“临洮县8000万元建老子文化园”。两年前,甘肃三县对外宣布了一系列大手笔的“文化工程”,引发媒体广泛关注,2008年4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甘肃三县集资造“古董”》。(如图)
【争议】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2007年人均收入全国倒数第一。如此巨资投入在这些文化“大项目”上,到底是出于何种考虑?建设的钱又从何而来?
回访时间:10月25日
永靖县
按照永靖县原来的计划,将于2008年开工建设的黄河三峡孔子大殿,总投资3000万元,号称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孔子文化教育研究中心,预计2009年完成二期工程,2010年完成三期工程,建成五院及配套设施。
但在本报记者回访时,永靖县外宣办副主任聂明利说,当年的《人民日报》报道出来后,孔子大殿就一直没有建。
原永靖县民政局党支部书记孔德双介绍说,孔子大殿项目最初由永靖县孔子联谊会发起,规划用10至20年的时间,逐步完成工程。当时的规划中,除大殿外,还有孔子研究院、书画艺术院、黄河文化院、学子成就院和名人功德院5个部分,全部采取群众自筹资金的方式。一期建设需要资金500万元。孔德双表示,发起这项规划的群众认为,该项目的修建将增加永靖的人文景观,提升永靖的文化品位,有助于进行学术交流和引进外资,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交流。
孔德双认为,停止对孔子大殿的修建是不合理的,因为资金属于民间自筹,很多孔姓的大老板都愿意出资,政府只需要做规划,而且对群众和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益。至今仍有群众多次联名建议修建大殿,但是未能获政府的同意。
华亭县
按照华亭县原本的规划,秦皇祭天广场三期建设投资3480万元,将与天坛、泰山共称“中国祭天三坛”。据了解,祭天广场规划是2008年县里定的招商引资项目,由北京的策划公司设计。当年以招商引资的形式进行公示,但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质疑,该工程就此搁置,至今也无人提起。
临洮县
2008年3月,临洮县宣布,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老子文化园,占地190多公顷。该县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说,两年前,全国各地掀起一股文化旅游投资热,历史悠久的临洮也想有所作为,因为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已经被别的地方争了过去。比如临洮是古陇西郡所在地,可陇西李氏文化发祥地被现陇西县争得;再如貂蝉是临洮人,这个牌子也被相邻的康乐县争得。当时,县里领导认为,民间传说中,临洮是老子的“飞升地”,是“老子的第二故乡”,因此想建设“老子文化园”,打造一个知名文化品牌。碰巧当时有一位临洮籍的大老板也想为家乡建设做些实事。不过,媒体报道后,截至目前,文化园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划。
该负责人认为,当时如果投资建设,并不是什么坏事。搞“老子文化园”旅游开发,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再者,那位打算投资的老板资金雄厚,他能把资金投到自己的家乡,又有何不好?错过了这个机会,现在也没有哪位老板对搞“老子文化园”旅游开发有什么兴趣了。
安徽涡阳老子文化生态园:一期工程明年开放
【旧闻】2009年11月,安徽涡阳县与安徽恩龙集团签定“老子文化生态园”项目,签约投资额不少于5亿元,打造国际化道家旅游胜地。
【争议】国内对“老子”文化的争夺可谓白热化。近年来,仅见诸报端的规划就有:河南温县的“东口老子文化产业苑”、陕西洛南的“老君山(老子)生态旅游风景区”、河南栾川的“老子文化园”,等等。涡阳的这一项目,有没有建设的必要?又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
回访时间:10月26日
26日,记者来到涡阳县城。一座据称是国内最大的“老子骑青牛”铜像矗立在县城西部。当地人介绍说,铜像已成为涡阳县城的标志性雕塑。
出了县城,过涡河大桥,在涡河北边近一公里处,一座宽41米、高15米、据称是国内体量最大的石牌坊矗立在占地40多亩的“紫气广场”上,这是“老子文化生态园”的入口广场,上面雕刻着老子等道家人物的传说。
安徽恩龙集团在涡阳注册成立了老子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生态园规划占地约4平方公里,有70多个项目,预计总投资12亿元,计划5年建成。根据总经理李尚俊的介绍,目前生态园已完成了“一路一桥两广场”的建设。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老子博物馆、五星级度假村等项目将陆续开工,计划明年国庆节前对游客开放。
沿着新修的2.7公里景观大道一路走来,记者看到,途中有近300米因为塌陷而用煤矸石垫成的路面,崎岖不平。
“老子文化生态园涉及7个自然村,一旦建成,将彻底改变目前的荒凉景象,并将成为皖北地区的龙头旅游景点。”指着两侧的村庄,涡阳县建委主任蒋宗勤介绍说,涡阳位于皖北,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底蕴深厚的道家文化是涡阳最大的宝藏。
当初,提出这一项目,主要是考虑到这里是涡北煤矿的采煤塌陷区,紧邻老子出生地天静宫,县里决定“变废为宝”,将塌陷区治理和唱响“老子”品牌战略结合起来,并依托园区80%面积是采煤塌陷区形成的水面,将这里治理成湿地公园。
多地都在争打“老子”文化牌,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李尚俊说,他们希望“靠特色取胜”,比如计划中的老子塑像,上半身是铜像,下半身则与利用煤矸石在湖水中堆成的山体、岛屿融为一体。其他地方的老子文化园区,多以山为背景,而涡阳就突出水,体现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
正在天静宫庙前广场上休息的郑店村村民李大婶对生态园充满期待,她说,“到时候环境应该变美了,游客也会多些,我们住在周围的老百姓,就有可能受益。”不过,张庄村一些村民则更关心搬迁安置问题,“不知道自己家到底搬还是不搬。如果没有了地,以后的生活该如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