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文化产业怎突围? 不能照搬城市模式

来源: 人民日报

争相开发名人故里  巨资投建文化工程

    县域经济,文化产业怎突围

    本版10月25日刊出《“夜郎”能否助新晃脱贫》,10月28日刊出《文化“古董” 热闹之后又如何》,直击各地大手笔开发“文化遗产”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为此,我们采访了两位专家,一位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他曾任山东省曲阜市文化顾问,并先后在北京市朝阳区、河北省承德市挂职,熟悉基层的文化产业发展。另一位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田爱习,多年负责文化扶贫工作。希望他们的视角,能帮助大家全面和理性地看待基层“开发”文化的热情。 

    ——编者

    文化遗产开发,在存量上形成增量

    主持人:近年来,文化遗产争夺战烽烟四起,各地争相开发名人故里,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田爱习:建设名人故里,实际是挖掘文化资源。我不否定开发名人故里,关键看怎么开发。

    范周:以前,人们没有意识到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现在开始重视了、保护了,甚至和经济嫁接了,从不重视到重视,这是好事,体现了文化的自觉。

    但是,对文化遗产的开发要坚持“度”。比如,河南南阳建设文化卧龙岗,用9亿元打造“史上最贵茅庐”,这种开发就很牵强。你们的回访也显示,这是借名人和文化遗产造势,实际上反映了当地文化自觉之后的不自信。文化有多大含量、影响力和市场开发价值,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不能急功近利。

    主持人:我们发现,热衷于开发文化遗产、发展“遗产经济”的,很多是贫困县市。

    田爱习:这也不奇怪。我国的贫困县大约占到全国县级市的1/3。一方面,大家都意识到发展文化的重要性了;另一方面,一般来说,贫困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有开发“遗产经济”的潜力。

    主持人:所以,文化遗产是可以进行开发,但关键在于如何“建设性”开发。

    田爱习:对。开发名人故里,不应该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要通过这个载体宣传当地文化,不仅要产生经济效益,更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贫困县斥巨资开发名人故里,就应该慎重了。

    范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需求,如果让人们觉得是对历史文化的曲解,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文化产品的销售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播,是要在文化存量基础上形成文化增量。文化内核不能随便动,文化遗产开发不好的话,带来的是地区整个文化形象的扭曲,也可能带来大众对这个地区很长时间内的误解,文化生态要恢复,是很难的。

    人民日报前期报道过的案例中,有一些是破坏性的开发。我很担心,这不仅仅会对文化品牌造成不良影响,长期来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不利。

    文化产业是藏富于民的产业

    主持人:文化遗产开发的背后,是否体现了各地、尤其是县域经济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热情?

    范周:县域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不仅有,而且很强烈。举个例子,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给各地做文化产业的项目策划,5年来做了60多个项目。刚开始,一年只有一到两个县级项目,现在则超过了一半。

    田爱习:以前,文化是经济的附属,现在各县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已经是经济的支撑,要把文化推向市场。另外,很多贫困地区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

    主持人:文化产业能否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范周:文化产业只要找准了点,就能产生巨大能量。比如河北的平泉县,经济发展总量在河北省是中等偏下水平。当地有活性炭资源,但以前只搞工业生产,现在搞汽车美容、化妆品、纪念品,活性炭一下子成为产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个案例里,工业生产顺利延伸到了文化产业。

    田爱习:以前扶贫主要是加大文化事业建设,现在我们也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因为看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范周:县域地区的文化产业是藏富于民的产业,能把当地一家一户的老百姓动员起来。我再举个例子,中国北方有个剪纸之乡,当地大力发展剪纸产业,几万人做剪纸,销售额很大,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而且很多当地人还自觉看美学、美术的书,提高文化修养。这种文化的传播力量和藏富于民的力量,已经远远大于带动GDP的力量。

    不能照搬城市文化产业模式

    主持人:县域地区,如何才能让文化与经济双赢?

    范周:县域要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找准点,不能把城里的文化产业模式生搬硬套到县域的文化产业中来。一是文化产业要适合本地发展;二是要能和本地现有产业无缝对接;三是在对接过程中,让文化的张力得到充分显现。

    田爱习: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要因地制宜,保护性地开发,不要破坏性开发。有些地方为了搞房地产,打着文化开发的旗子,造成了不良后果。

    传统文化不应是孤立和保守的,应当创新,和现代人的理念相结合,进行孵化与扩大。很多贫困地区的民间艺术、民族歌舞、民族服饰都没有人关注,完全可以开发出来。

    主持人: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一面是丰富资源却无人开发,一面甚至有人以文化的名义行反文化之实。

    范周:确实是这样。现在有一些仿古建筑,迎合了一些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比如当地有民间传说,当地赋予一定的物质表现形态,建个大殿,也不是不可以。但有些地方做“山寨”建筑,这就不伦不类。人造景观一定要和文化链条形成有机整体。

    整体开发,形成产业链条是很重要的经验。文化产品开发要和周边文化环境对应起来,和文化产业链条的各个部分对应起来,和不同需求对应起来。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找准能代表当地文化特质的东西。

    主持人:陈星星(本报记者)

    观察家: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田爱习(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