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陷入转型之困——七成受访者认为馆藏不丰富,六成觉得分布不合理

来源: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11月2日报道《西安图书馆为何冷清如许》,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遭遇类似尴尬的,并非西安图书馆一家。当下社会变革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谓内忧外患。

    变革和转型势在必行。可对于图书馆来说,难题有待破解,转型方向尚未明晰,一切还需探索与实践。

    为此,人民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关注图书馆的生存状态,为身陷转型之困的图书馆把脉。今天推出第一篇,分析网络调查结果,选登部分读者来信,通过数据调查和读者来信,客观呈现图书馆面临的真实困境。 

    ——编  者 

    有人称,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去图书馆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高雅”。究竟有哪些人仍然去图书馆?他们对图书馆有哪些不满?图书馆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为了解这些问题,近日,文化版与人民网共同推出“图书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读者问卷调查。截至11月2日晚10时,共有1489名网友参与了调查。在受调查者中,男性占70.6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2.36%,城镇人口占95.38%。

    去图书馆,“图”的是学习

    在去图书馆的动机中,“查阅资料”和“自习、学习”成了最主要的动机,分别有99.8%和68.8%的受调查者选择。另外,一些人去图书馆的目的还在于“休闲消遣”(33.9%)、“听讲座、看展览”(21.1%)和“交际需要”(4.5%)等。正因如此,在受调查者眼中,图书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习场所”(68.3%),同时多数人也认同图书馆是“文化机构”(54.5%)。

    在被问及“是否知道当地有正常运营的图书馆”时,七成多(75.3%)的受调查者表示知道,两成(20.1%)的人表示当地没有图书馆,4.6%的人表示不清楚。在后两类人群中,超过九成(92%)的人表示当地需要建设图书馆。

    馆藏匮乏成“死穴”

    当被问及“不去图书馆最主要的原因”时,“馆藏不够丰富”成为最大阻碍,近七成(66.9%)的读者选择了此项。其次,“路程太远”(60.3%)、“有其他途径(比如上网)可以代替”(57.1%)和“馆藏更新速度慢”(50.7%)也成为疏远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此外,“没有时间”(40.7%)、“服务水平低下”(38.4%)、“环境不够舒适”(27.9%)及“没有去图书馆的习惯”(11.5%)都是不利因素。从中不难看出,图书馆的馆藏质量仍不够理想,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也威胁到图书馆的生存。

    调查发现,图书馆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41.2%的受调查者表示,“去一趟最近的图书馆”要花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其中12.5%的读者要花1—2小时,8.8%的读者要花两小时以上,耗时在15分钟以内的仅占三成左右(32.6%)。

    与存在的问题相对应,“丰富馆藏”成了读者最希望图书馆改进的地方,有65.3%的人选择了此项,其他选择依次为“提高馆藏更新速度”(49.7%)、“增加分布点”(43.1%)和“提升硬件水平”(43.1%)。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拥有国家图书馆这类硬件完备的图书馆,但受调查者对于硬件水平的要求,反映了国内图书馆硬件的普遍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另外,读者建议图书馆需要改善的方面还存在于“增加延伸业务(讲座、展览等)”(38.8%)、“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38.4%)、“增加互联网服务”(36.5%)、“图书定位、查找更便捷”(33.9%)、“简化借阅程序”(29.7%)、“提供个性化服务”(28.5%)等。

    图书馆变身“老古董”

    在互联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时,它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拉大了人们与图书馆的距离。近六成(56.3%)读者表示近两个月“没有去过”或“一个月去一次左右”图书馆,“一周去两三次”及更频繁的读者仅占1/4左右(25.5%)。

    而同时,有42.9%的读者表示一周内上网时间达到3小时以上,1—3小时的占到四成(40.4%)。互联网的“热”与图书馆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网络成为替代图书馆的主要手段之一,有28.1%的读者认为“有其他途径(比如网络)可以替代图书馆”,所以不需要建设图书馆,同样的理由也高票(57.1%)当选了“不去图书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图书馆的反应似乎显得比较迟钝。在调查中,近四成(36.4%)受调查者反映当地图书馆竟未设网站。有些人甚至戏称当地图书馆已是“老古董”。

    无奈看旧书(读者来信)

    “这么久了怎么都还是旧书,也没有买些新书?”前几天,我一进县图书馆,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

    “馆里没有经费,县里每年拨的钱只够订报刊……”工作人员热情主动,但又一脸无奈。

    我们县是闽赣边境的一个山区小县,16万多人口。县里只有一个图书馆,在上世纪80年代初着实红火了一阵,每天去图书馆的人络绎不绝。

    可是后来,虽然图书馆一直是免费借阅,但光顾的人越来越少。我去过几次,看来看去还是那些旧书,所以也没有兴趣。再后来,我基本就不去了,想看新书就自己到书店去买。

    前不久,我办了一张借书证。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想图书馆应该会有些新书,没想到还是很失望。一排排书架看过去,依稀都是我当年看过的旧书,80年代以前的旧书甚至占到了九成。这些书应该是很久没人动过,发黄的纸页上都是灰尘,一股霉味。看书的人是零零散散几个老人和孩子。当然,环境好了许多,有沙发坐椅,查询借阅都可在电脑上完成。

    我转头看了看墙上挂的文化部颁发的“二级图书馆”铜匾,心里很是感慨。图书馆的同志抱歉地解释:“我们每年靠县财政拨款,核准的业务经费过去是每年2万元,这几年提高到3万元,这点钱只够订点报纸杂志。藏书到现在只有6万册左右。因为没钱买新书,来的人也很少。去年文化局领导挤出了点经费,让我们添了一些新书,但数量不多,吸引不了读者。好在现在多了个电子阅览室,学生来得多了些。”

    听了这些话我只有摇头叹气,说不出什么话来。

    (福建省光泽县  王建成)  

    如此服务 叫人心寒(读者来信)

    图书馆的形象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读者愿不愿意去图书馆。这个形象,不光是指图书馆的整洁明朗,也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老家这几年发展很快,建起了不少高楼,可图书馆依旧陈旧,还远离市区。读者本来就不太多,偶尔有三两人,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馆里图书不算多,而且摆放不太科学,想要的图书经常找不到。去找工作人员咨询,他们就朝着书架随手一指说道:“在那里自己找!”然后再补上一句:“别把书架翻乱了!”如此服务态度,怎不叫人心寒。

    一个地区的发展是与那里人们的文化素养分不开的,素质要提高,就得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其中一个重要的“充电”场所就是图书馆。

    所以,我们希望家乡的图书馆,能采取得力措施改进服务水平,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亲近感。

    (山东省莱州市  刘国利  姜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