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文化“走出去”自然成为让世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必要举措。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中央和地方的文艺团体对外向型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然而,究竟拿什么“走出去”?以何种姿态“走出去”?除了“走出去”,还要怎样设法“留下来”?一直以来,业内人士都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近日,文化部对此做了一次充满市场意识的尝试:请澳大利亚艺术机构代表来中国挑选节目,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出谋划策。
澳大利亚总监在中国忙“相亲”
此次来华的澳大利亚艺术机构代表团一行9人,阵容十分强大,不仅包括了墨尔本国际艺术节、阿德莱德艺术节、布里斯班艺术节澳大利亚三大艺术节负责人,还有维多利亚艺术中心的负责人以及澳大利亚知名演出商等。“3天时间,我们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墨尔本国际艺术节主席甘德瑞笑着说。这3天,他们走访了上海、四川以及北京三地,观看了包括杂技、武术、话剧、民族歌舞、木偶剧、皮影戏等在内的十几个门类的演出,仅观看演出的场次就达到12场,行程的确相当紧凑和丰富。“在上海参访期间,由于时间太紧,我们不得不让代表团成员在逛世博和参观上海双年展中二选一,面对即将闭幕的世博会,他们虽然很感兴趣,却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双年展。”文化部外联局美大处副处长徐彤告诉记者。
此前,代表团成员几乎都有过同中国演艺团体合作的经验,对中国文化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通过这次短暂的行程,接触和挖掘更多中国演艺产品的亮点。中央芭蕾舞团的《牡丹亭》、孟京辉导演的话剧《恋爱的犀牛》、昆剧《牡丹亭》、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天姿国乐”女子民乐、乐山歌舞团反映汶川地震的现代舞……诸多独具特色的演艺产品在此次“相亲”中脱颖而出,即将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在澳大利亚乃至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要的就是直言不讳
诸多演艺产品被相中,给中国的文艺团体和文化机构带来很多思考——这些得到“走出去”机会的演艺产品究竟具备哪些特点,能够吸引专家们的眼球?11月1日,文化部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行了题为“中国演艺产品如何走进澳大利亚”的论坛,邀请专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出谋划策,为国内文化机构负责人答疑解惑。
澳大利亚的演艺产品和艺术节讲求实效,对节目有严格又独具特色的要求。在谈及什么样的中国演艺产品容易走进澳大利亚时,澳大利亚演出商斯科比说:“考虑到语言差异,节目的内容必须容易理解;为了节省经费,团体的人数最好比较少;为方便双方对接,应该明确联系人员;最好能够让主办方清楚地知道你们所需要的设备、道具及行李的数量,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预计消耗和承担的风险;在推介演艺产品给澳相关艺术节时,要清楚地介绍自己的节目内容及特色,最好有精彩内容剪辑成的影像资料集锦,可以邮寄,也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联网。”
除了提出中肯建议,澳大利亚专家还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特色”的独特视角。墨尔本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布雷特·希伊对“传统的才是中国的”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说:“事实上,中国不少传统民间艺术已经走进了澳大利亚,几乎澳各地区在春节期间都会推出相关活动。然而,我相信这些艺术形式只是中国文化艺术中很小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我们更希望看到经济发展给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家们带来的影响,希望能够看到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艺术。”他以《恋爱的犀牛》为例,表示这出话剧在舞台设计上采用了现代的中式风格,诗意的语言又不失传统的美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甘德瑞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人接受和喜爱的演艺产品并不一定能入外国人的眼。“春晚虽然技术水平很高,但于我们而言,这些表演都很相似,缺乏特点。”他对中国演艺产品在国外的推广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京剧、昆曲等艺术虽然很受中国人喜爱,但对于澳大利亚观众而言却很奇怪,甚至不具有任何吸引力。这主要是因为澳大利亚人对于其所表现的人物与故事并不熟悉,想要在国外推广它们,就必须让观众了解这些艺术作品的背景。”
牵线搭桥 众望所归
“艺术可以全球共享,可以触碰人的心灵!3天的考察让我们广泛地了解了中国的艺术,我们很需要这样的平台!”甘德瑞说。他希望通过更多的互访,使澳大利亚的艺术机构更加了解中国,让他们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艺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藉此改变澳大利亚人一直以来对欧美艺术产品情有独钟的状态。
由于澳大利亚代表团成员们丰富的艺术经营经验和对澳演艺市场的决策权,此次活动吸引了国内诸多文化机构的负责人前来取经。得知澳代表团来华的消息后,广州市相关负责人亲自出马,全程追踪代表团3天的行程,并积极推销自己的外向型演艺产品。来自内蒙古和山西的文化机构相关负责人为参加论坛,也不惜长途跋涉来到北京。论坛当日,大剧院的资料中心人头攒动;论坛结束后,大家迟迟不愿离开,很多文化机构负责人主动上前,想要继续同澳大利亚专家进行磋商。
文化部此次把双方撮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徐彤表示,希望今后能定期性、制度性地举办国外代表团访华活动,增进国内外文化机构的相互交流和了解,把中国最具吸引力的产品介绍到外国去。同时,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中国文化机构负责人也能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对国际艺术节、艺术机构的需求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