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9日参加江苏金坛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活动演出;10日至23日,再次走进上海,巡演30多场……刚刚携儿童剧《留守小孩》结束北京的56场巡演,江苏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紧张的全国巡演中。
在过去的8年里,这个来自江南农村的县级剧团——金坛市华罗庚艺术团,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品,所创作的《少年华罗庚》、《飞吧,大雁》、《永远的雪梅》、《留守小孩》创造出了令人称赞的业绩:4台现代戏,个个获得大奖,还在全国巡演4000多场,观众超过400万人次。作为县级剧团,他们改革后的发展势头与一些省市级表演团体相比,毫不逊色。
市场活力源于改革创新
“在明晰的岗位要求下,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完全的按劳分配下,不用动员,大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艺术团团长史国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你看看现在的剧团,更像一个家,因为所有的人都把这里当成了家。”
能把剧团当做家,凸显的是演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华罗庚艺术团的员工说,这一切,得益于8年前的那场改革。
始建于1952年的金坛锡剧团曾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到达鼎盛时期,90年代中后期,由于体制原因和市场变化,剧团开始走下坡路。2002年出现了职工待遇低、工资发不出、越演越亏的状况。那时,剧团有51名在编职工,23名退休职工,市财政补贴经费为25万元,剧团有七八万元的三产收入。然而,在编职工中有26人长期下岗在家,每月只能有200多元的生活费。一线演出的职工虽然每年要上演300多场戏,但只能拿60%的工资,尚有40%作为“效益工资”,要到年底通过协调资金加以解决。此外,剧团在历史上还遗留下100多万元的债务。
面对如此困境,2002年8月中旬,金坛市果断启动了锡剧团的改革按钮。为了避免改革出现“简单地消肿减员”“包袱没有丢掉,负担越背越重”的局面,金坛市锡剧团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改革:一是突破原剧团编制性质,实行剧组聘用制。剧团在改革后整体上保留原集体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保留财政差额补贴经费渠道不变。但新聘演职人员性质一律为合同聘任制,原编制性质及其劳动关系挂靠在市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代理。一次性给予其经济补偿金,所有人员先分流再返聘;外聘演职人员实行剧组聘用制,一戏一聘。二是突破原工资结构,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岗位工资+演出场次补贴+效益工资”的分配方式。同时,为打破锡剧只能在苏锡常地区演出的市场限制,他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组建华罗庚艺术团,实现了内容由地方锡剧向现代剧、儿童剧、话剧的转变,观众由中老年人向学生及未成人为主转变,市场由本地向开拓省内外市场为主转变。
改革后,剧团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来自哈尔滨的年轻演员郭玉欣说,应聘时底薪只有500元,而当一个月最多出演146场时,月薪比底薪翻了10多倍。据记者了解,2009年,该团完成业务总收入110多万元,盈利近20万元。
有好戏,市场才有戏
10月11日至30日,华罗庚艺术团携原创儿童剧《留守小孩》挺进北京。这也是该团改革后首次进京演出。在20天的演出时间里,《留守小孩》在北京的东城区、丰台区、通州区演出56场,并积极送戏进校园、工地。这部与世博会副主题“城市与乡村的互动”非常吻合的儿童剧,一次次感动着京城的观众。
《留守小孩》的情节并不复杂:年关到了,留守儿童石头已有3年没见到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爸爸。雪地里,石头和小伙伴们出现幻觉——“爸爸”回来了!他们惊喜不已,争先恐后抢抱爸爸……幻景与雪景一起消融,石头等来的,却是爸爸从脚手架上摔伤不能回来过年的消息。“留守之家”的艾老师和小伙伴为了不让石头伤心,相约对石头隐瞒这个消息,在一连串“假戏”中,石头感受着真爱。
就是这样一出情节简单的戏,因将视角对准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演绎他们的别样生活,让不少观看演出的学生、教师以及在京的外来务工者,流着眼泪看完了演出。在顺义区某建筑工地,许多金坛籍的建筑工人没等看完《留守小孩》,就已泣不成声。
找准点,写好戏,生动地演绎,这是《留守小孩》立项阶段的创作宗旨。金坛市是全国著名的建筑之乡,目前在各地的金坛籍建筑工人有数万人。青壮劳力出门打工,留守在家的是妇女、老人和孩子们。《留守小孩》便就地取材,选择了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走入孩子们的心灵。
8年来,该团共创作推出了《少年华罗庚》、《飞吧,大雁》、《永远的雪梅》、《留守小孩》4台儿童剧。每台戏从剧目申报、立项、评估、奖励到推介,都有全程组织保障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坚持演出服务社会、服务现实。如,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保护环境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他们抓住机遇,创作了环保题材的儿童剧《飞吧,大雁》;2005年3月,该市城南小学殷雪梅老师为保护学生而献身,剧团据此申报“金坛市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扶持项目”,得到《永远的雪梅》首笔排演启动资金。华罗庚艺术团书记杨金芳说:“只有排出好戏,市场才有戏。”
“剧目不在多少,关键要锻造以质取胜的市场精品。”金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跃中说,“我们从不追求数量,宁磨一个精品不造十个‘庸品’。”
精品无疑是市场的通行证。8年来,《少年华罗庚》全国巡演2100多场,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飞吧,大雁》全国巡演700多场,获第五届上海市优秀儿童剧展演“优秀演出奖”;《永远的雪梅》全国巡演1000多场,获第六届上海市优秀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留守小孩》至今已巡演280多场,获第八届上海市优秀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
史国生告诉记者:“《留守小孩》明年的演出计划已全部敲定,将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巡演300多场。”他说,剧团上下的心愿是,让《留守小孩》走进更多的城市,走近更多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