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和武汉大学主办、武当山特区管委会和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承办、太极湖集团协办的2010·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武当山论坛)在湖北武当山太极湖畔举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以及来自全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论坛围绕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产业与发展方式转型、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新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武当山文化遗产与旅游等命题展开了讨论。
文化创新与 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创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之源,只有在文化制度、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上不断创新,并赋予其时代特色,才能充分挖掘文化的深层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内在的逻辑发展过程。目前,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形象建设成为我国国家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
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例阐述了文化创新的内涵,阐明了文化产业与城市支柱产业的发展路径。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阐明了文化生产力概念的价值和内涵,并与各位专家学者共享了越南、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最新发展动态,强调了文化生产力发展和文化体制、制度创新的紧迫性。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视文化民权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的战略性基础,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列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了文化在地缘、族群中的识别功能,对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的内在逻辑内涵做了学理性阐述,并就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制定的行动方案、风险规避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闫贤良、胡晓群从数理角度阐述了文化创新结构框架、文化创新驱动模型的内涵,并据此推导出文化价值的基本功能。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亚南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基本动力,对“十五”以来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态势进行深度研判,强调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完善社会保障、破解文化消费需求的策略推动文化软实力发展。
光明日报评论部主任包霄林、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毛少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章建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博士陈庚等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文化产业与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此次专家学者在武当山论坛上探讨的重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把文化作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终极目标,认为文化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文化体制改革,强调从GDP到人的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并剖析了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与科技的互动关系。武汉大学教授傅才武以武汉和鄂西生态文化圈为例,试图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建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他认为,在全球“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宏观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自然生态资源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具有了“价值增量效应”,在文化本体性价值之外被赋予了产业价值、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溢出性价值”。以湖北省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因现代化相对晚发而得以保存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日益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他以湖北省为例梳理了欠发达地区资源分布状况并评价其禀赋特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内嵌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安排,借以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勇锋阐述了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文化产业是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明显。因此,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幅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经济结构;需要发挥文化产业作为创意和内容产业对相关产业的诱导作用、溢出效应和引领作用;发挥文化产品的内容消费、娱乐、休闲功能,积极扩大内需,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发挥文化产业就业容量大和灵活就业的功能和特点,促进就业增长;发挥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促使中华文化快速迈进国际市场,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江凌、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洪振强也各自发表了文化产业转型的相关论点。
武当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旅游资源开发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武当山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主题发表了各自高见。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结合近年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实例,阐述了中华文化遗产尤其是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发展方式转型、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维护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强调在产业与市场的结合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沈海宁认为,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推进国家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文化富集、生态优良、环境友好的文化生态条件奠定了武当山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武当山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开发,以武当山为发展龙头,以太极湖为发展引擎,整合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共举,遗产保护与价值创新并重,建设鄂西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他着重强调了挖掘武当山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价值、展示武当山文化空灵飘逸的文化魅力、促进武当山文化的社会传播和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康化提出了文化遗产与文化生产创造性转化的前沿性命题,他阐述了创造性转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以及文化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如何从文化遗产中挖掘最具有价值的内涵加以开发等问题。北京大学副教授向勇从创意管理的视角论述了武当山文化定位与产业策略,他提出了打造武当山文化的内容价值、推动武当山文化品牌年轻化、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的创意管理策略。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高宏存对宗教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对位与宗教文化价值的错位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一些地方宗教文化资源在市场化利用中存在背离宗教文化宗旨和价值取向、背离宗教文化合理利用的规律和尺度、忽略作为一种特殊精神性文化的价值考量维度等问题,他主要从宗教文化经济实现方式和“新造神运动”与宗教产业化症候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承忠阐述了宗教名山旅游开发与神格(相对于“人格”而言)的再现,他主要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宗教名山的地理选择与神的力量、智慧、品性、意志、才能等方面的神格再现。
武汉大学教授张薇探索了在国际低碳旅游发展和国家最新旅游发展战略导向背景下,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的旅游生态效率问题,提出了把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管理3个范式作为提升武当山遗产地旅游生态效率的主要途径。南京大学教授顾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武当道教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入手,纵论武当旅游开发3种模式——武当旅游产品开发新旧组合模式、武当空间点轴开发模式、武当旅游区双轨并行经营模式。四川大学教授蔡尚伟阐述了武当“武”文化影视化创新之路。
本次论坛形成了一种政府主导下的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新的环境,初步达到了业界关注文化创新、参与文化创造的共识、自觉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