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4日,本版推出报道,关注图书馆生存状况,引发读者强烈反响。不少读者认为,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型图书馆仿佛有些力不从心。面对新形势新课题,图书馆的角色定位需要创新和延伸。
本期介绍的创新案例深圳图书馆,通过公益化、多样化、体系化的改变,赢得了读者的亲近,让人眼前一亮:“原来,图书馆还能这样办”。同时,我们还选登来自美国和日本的读者来信,真实呈现当地图书馆的经验和做法,以供借鉴。
11月,又值深圳“读书月”。走进深圳图书馆,阅览厅2500个阅览位座无虚席,图书借阅区人来人往。副馆长甘琳说,深圳图书馆目前日均接待读者1.1万人次、高峰期达到2.6万人次,节假日的阅览厅往往是一座难求。
难怪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副主席鲍顿格外感慨,“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也难怪逛逛深圳图书馆,人们能真正体验到享受读书、尊重读书。
公益化
“逛”图书馆,既有白领也有打工仔
每逢节假日,江西“打工仔”骆世海就会从龙岗区来到深圳图书馆,“对于许多没有电脑的农民工,免费图书馆是读书的最好地方”。
投资7.7亿元的新深圳图书馆,是国内投资最大的图书馆,2006年开馆第一天即在国内率先宣布免费开放。如今,在电子阅览室,浏览网页的既有白领,也有打工仔;专题服务室里,查阅资料的既有学者,也有大学生。
甘琳说,深圳图书馆不把读者分为三六九等,通过“开放、平等、免费”体现图书馆服务大众阅读的公益性。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免费查阅数据库、免费远程访问数字资源……目前,该馆年图书外借量超过417万册次、持证读者每年以10余万人的速度增长。
眼下,深圳图书馆的“借书卡”与“公交卡”、“银行卡”成为许多深圳市民随身携带的“三张卡”。
多样化
满足不同公众“走进、利用、享受”的需要
不同的读者,对图书馆有不同的需求。馆长吴晞说,要尽量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就必须拥有多样化的馆藏资源。据介绍,深圳图书馆的纸本文献规模已达290万册,收录的学术性期刊占国内出版品种总量的90%以上,电子数据库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学科类别。
数字化时代,深圳图书馆“纸网结合”:在数字图书馆,3000个网络节点可供读者免费网上阅读,96个数据库的电子文献收藏量达240万件。
为了扩充馆藏,深圳图书馆通过图书馆联盟,与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合作建立“深圳文献港”。通过“深圳文献港”,读者可查阅120万种电子图书、149种中外文数据库、1.5亿条论文题录信息;该馆同时与广东中山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澳门图书馆建立起粤、港、澳文献目录资源统一检索平台,读者可直接检索三地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自助借还、办证、复印、打印……在深圳图书馆,自助的便利无处不在;语音服务、短信服务……即使在家里,读者也可通过电话、手机查阅、续借图书。
此外,在深圳图书馆一层大厅,一条国内图书馆少见的盲道通往视障阅览室和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开馆近4年,这里已接待视障读者4000多人,覆盖深圳近一半的视障人群。
体系化
图书馆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在深圳图书馆分布各楼层的查询机,读者可查询馆藏的图书、文献;把需借的图书、文献和借书证放到自助借还机,10多秒钟就办好了借还手续。
临时出差,去机场途中通过手机短信、延期还书;在机场候机厅的“自助图书馆”,很快借到途中休闲的图书,再输入作者姓名,又预借到返回时顺路可取的新书……今年前9个月,“自助图书馆”服务人次达43.5万人次,累计借还文献106.5万册次。
5万平方米的空间、2500个阅读坐席、3000个网络节点,面对的却是深圳1450万人口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曾经让深圳图书馆有些“力不从心”。
但如今,除了全市140台“自助图书馆”之外,深圳图书馆建立起创维、桃源居等45个企业、社区分馆,同时与龙岗、盐田的区图书馆合库。只要持有“图书馆之城”读者证,读者即可在上述图书馆和自助图书馆享受无差异、无障碍服务。据悉,深圳已计划将这种结盟、合库覆盖至各级公共图书馆,形成“无层级、无差异、无障碍”的公共阅读统一服务体系。
甘琳说,只有通过合作,打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才能保证公众的文化权利和读书需求。
目前,深圳已建立626个农民工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在12个工业区为外来工建起“青工书屋”,2008年率先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室的目标,成为国内图书馆密度最大的城市。
美国图书馆:孩子们在这里长大
在美国,图书馆是人们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既有规模宏大藏书无数的大图书馆,也有每个大学里的学术型图书馆。但是最普遍的,还是星罗棋布在每个大小城市小镇间的小型图书馆。在每个镇里,这些小巧而方便的图书馆,不仅担负着居民借书还书的功能,更多已经成为孩子、父母和老人的社交场合和文化娱乐场合。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图书馆更为重要。
以我所在小镇上的图书馆来说,藏书也许不算太多,但是小孩要借什么课外读物,绝对没有问题。还有多种杂志,电影DVD、音乐CD、录像等都可以借到。它最大的优势就是离家近,非常方便。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图书馆对本镇居民都是全免费的,是居民福利的一部分。每个图书馆里,有很多电脑让居民免费上网,极为方便。本镇居民凭驾照就可以很容易办理借书证;如果不借书,任何人都无需出示证件、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
美国学校的作业大都要求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如果全部靠买,费用巨大,利用率太低,到图书馆借书自然就成为孩子家长们的首选。学校和图书馆亲密合作,老师开出的图书,一般都可以在本镇图书馆找到。每个图书馆里都有儿童读物区,装饰得漂亮舒适,家长都喜欢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孩子边玩边读,家长读自己喜欢的书或杂志。图书馆每周还请专人给孩子们念儿童故事,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美国学校一般是下午3点后下课,很多父母还未下班回家。12岁以上的大孩子往往喜欢下课以后约同学到图书馆做作业,可以热热闹闹地讨论做作业,聊天,看书等。图书馆已经变成了青少年社交的一个重要场合,他们在这里开始了初步独立的社交活动。毫不夸张地说,美国孩子是在图书馆里长大的。
我的女儿曾经是个很内向的孩子,在学校里的朋友也很少。五年级以后,开始经常和同学去图书馆,我发现她的朋友越来越多了,性格也越来越放开了。
美国图书馆也担负着文化交流的任务,经常举行各种小型的音乐会、内容丰富多彩的讲座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一有活动就会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大家,方便快捷。
在我看来,美国图书馆就胜在小而多,位置方便,限制很少,每个人都很容易进出。日子久了,去图书馆自然就成为习惯了。
日本图书馆:流浪汉的精神寓所
初到日本留学时,我很惊讶这个社会浓厚的阅读氛围。地铁上的乘客一坐定或站定,就从包内取出书来安静地看着。这种风气的形成,与图书馆体系的服务密不可分。
日本的图书馆数量多、各层级相互交织、分工明晰又各有偏重。唯一的国立图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被称为“图书馆的图书馆”,偏重“藏书”。日本友人曾自豪地说道:“明治以来,日本所有出版物都能在国会图书馆找到!”此外,近3000所区立、市立的图书馆,往往集中在繁华区域,功能偏重“借书”。
日本人的钱包内往往备有一张常去图书馆的开放日日历小卡片,图书馆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图书馆的亲民性,更加体现在对于流浪人士的包容:他们常在图书馆消遣,怡然自得地读书,不会受到侧目或者打扰。他们开心地称这是一种“精神休闲”。
日本图书馆对于其他特殊群体的服务也异常细致。一些图书馆为盲人免费配送图书,招募家庭主妇为盲人提供面对面读书的服务,还特别雇佣残障人士,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为了方便读者还书,日本图书馆各出奇招。有的支持就近便利店还书,也有的可以联网还书。冈山县图书馆还可在预约后调转书籍到离自己最近的图书馆。